梦寻书院 > 历史军事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15章 儒家的真面目?

第415章 儒家的真面目?(1 / 3)

第415章 儒家的真面目?

将赵禹的些许异常暗自记下,刘荣便将话头一转,生硬开启下一个议题,将舆论问题暂且略过了。

——舆论这个东西,什么时候都会有的。

尤其是本次科举,与后世历朝历代的科举,都有一个根本性的不同。

诸子百家还在。

华夏思想学术界最活跃、最复杂,同时也是最为激进的时期,并没有完全被历史的车轮所碾碎。

不同于后世,那些儒家早已垄断学术界的时代——如今汉室,还保留着诸子百家当中的绝大多数‘显学’。

后世人常说:汉武大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统一了华夏思想界,奠定了华夏文明以儒家文化所推崇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为文明根基的基础。

刘荣对此却持有保留意见。

——经过春秋战国数百年,诸子百家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即便各家学说的思想哲学偏重点有所不同,但最终想要达成的目标,和基本的道德价值体系,其实都是百变不离其宗的。

最终目标,无外乎‘致君尧舜上’,使民富、使国强,使天下安定,使国家富足。

区别只在于达成目标的具体手段,以及达成目标过程中倚靠的力量。

黄老学认为,水利万物而不争,要想让国家富强,那政府就该像水一样——用得到你的地方,你就搭把手、使把劲儿;

用不到你的时候,你就老老实实‘无为而治’,任由天下人自我发展就好。

法家则认为,百姓民生来愚钝,与其费劲巴脑的教化、开智,不如直接以法制作为约束,以国家力量去引导民众,朝着共同的远大目标使劲。

说的直白点,就是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让种地就种地,让参军就参军,让修长城修长城,让修直道修直道;

别问为什么,说了你也不懂,照做就是。

儒家算是个异类。

在儒家看来,要想让国家、文明强大,就需要让这个国家、文明的每一个个体都强大起来。

即: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文武双全,能读书认字、能骑马射箭,温润如玉、风度翩翩的道德君子。

至于具体怎么做?

——正所谓:仓禀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所以,那些‘仓禀、衣食皆足’的地主、豪强,必然是懂礼节、知荣辱的榜样。

既然他们已经知礼节、知荣辱了,那也不用费劲儿了——就让他们发挥一下榜样的力量,带一带那些愚昧的底层民众就是……

从结果来看,这三大显学的思想哲学,显然都有些太过于理想化。

——黄老所提倡的小政府模式,虽然在和平年代降低了政府维护成本,却也大大降低了政府对地方的掌控力度,甚至隐隐朝着‘无政府’的方向靠拢。

这也是黄老学作为汉家的开国执政学派,如今却愈发衰败的原因之一。

因为随着始皇一统,华夏文明正式被注入‘统一’‘集权’的基因,中央集权,已经愈发成为华夏封建政权所向往、所想要达成的远大目标。

尤其当今汉室,在太宗孝文皇帝长达二十七年的‘无为而治’后,于先孝景皇帝年间,正式进入了‘原始资本积累完成,开始大踏步开疆拓土’的高速发展时期。

简而言之,就是从与民休息,转变为了中央集权。

也就难怪提倡小政府的黄老学,与如今汉室中央集权的总体方针相悖,故而逐渐淡出权利决策层中心了。

至于法家那一套高压政策,显然也不行。

——拿老百姓的命当国家进步的燃料,不让问、不让说,只叫百姓老老实实听话,任劳任怨的累死在基建项目上?

后世的绝大多数监狱,都没这么不人性!

追求美好生活,永远都是人类最本能的向往。

这种本能向往被压迫的越狠,最终的反弹就会来的越激烈。

秦二世而亡,一夜崩塌,就是再直白、明确不过的佐证案例。

至于儒家那一套‘乡绅治国’,寄希望于豪强地头蛇起榜样作用,乃至于先富带动后富,那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哪家地主那么好心,会教底下的佃户如何成为地主?

埋藏于人类基因深处的自私自利,只会让他们绞尽脑汁,以求将佃户的子孙后代,都变成永远都要为自己劳作、被自己剥削的佃户。

敲骨吸髓,人家都嫌你骨髓不够香、不够多,又怎么可能把你培养成竞争对手,一同奔赴更好的明天?

所以,无论黄老学的‘小政府无为而治’,法家的‘中央政府高压统治’,还是儒家的‘政府无为,乡绅治国’,显然都是或不符合人性、或不符合现实的,过于理想化的方法。

但他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国富民强,国泰民安。

甚至于农家、医家,乃至小说家、阴阳家等,最终的目标也都是这个,只是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方法。

路径不同,目标一致,不外如是。

至于道德标准,那就更是高度一致了——不外乎华夏文明最朴素的:忠孝友善,人伦孝

最新小说: 帝秦设计师 尘埃山 大明朝我救定了,康熙来了也不行 虎贲郎 大唐十万里 大明:爹,造反不是你这样造的! 废物二十年,醒来便开始抢皇位 落榜当天,娶了个首富千金小娇妻 重生野生时代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