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山宗徒生正是应了随木真人所言,自觉基础打得好,却没意识到自己平日所用的都是品质好的灵植灵种,一旦接触到别的次品质的,不是一时找不到应对方法,就是错用了自己平日习惯的法子,这会被她提醒,才后知后觉道
“问题竟是在这儿是我一时浮躁失察了,既是次品质劣的种子,那就需要火候大一些,这类灵种灵气本就残缺,只有用猛火攻它,才能将潜藏的灵气激发出来。”
谢灵与琉心点头,各自认真在手中的薄子记录上一笔。
劳作不闻昼夜,时间过的飞快。
谢灵在执掌门派经营之余,从侍弄灵植的过程中修炼,体悟,不出五月,便从初闻道法的新手,变成了对大多数养护,除虫,治病的方法信手拈来的熟手。
这一部分要归功于树山宗徒生的倾囊相授,另一部分就是谢灵的勤勉学习与苦练。
树山宗徒生清乐却不觉奇怪,因为她见过不少这样的修士,初期刻苦努力,学的奇快无比,但真正到了实践那一步,就未必比一些思维灵活的徒生来得更会侍弄灵植了。
这是因为侍弄与看诊有异曲同工之妙,也需望闻问切,有些时候细致入微的观察,反而胜过眼花缭乱的辅助道法。
因此,她便有提醒谢灵之意,想关照她切勿舍本逐末,不要光想着记背道法步骤,而忽略实践运用。
但当她连着观察了谢灵几日,却十分出乎意料,发现谢灵不但没有舍本逐末,还将一者融合并行的自然而然,在对道法的运用中,既不忘仔细从根观察,又建立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巧妙运用了各种道法。
甚至,她从大的方面来说也并不墨守成规,因为潜移默化间,已然形成了自己的一派作风。
谢灵的作风没有刻意去追寻,只是她的一贯想法体映到了各种各样的做派上。
树类灵植时常需要修剪枝杈,留下更容易茁壮成长的主枝,这是优胜劣汰。
但在谢灵眼里,它们既是看似不想努力,又是努力了也努力不过别的枝叶的那些。
虽然这一切都能被包括在一个劣字之中,但日夜朝夕相处之下,谢灵眼看着它们从一起冒尖,抽芽,到成长,分杈,从一到十,从无到有,这都不是虚假的,而是真实的,就像一个一个生命诞生的过程。
谢灵冥冥之中,有所感悟。
她并非只是照看了这些日子,就拘泥于一根枝杈的生死,而是若能做到,又即是举手之劳,她何不遂了它们的愿,让它们继续慢他人一步,却得以遵从自己的步调活下去。
所以这些修剪下来的枝杈,并没有就这样被丢弃了,而是被留作景观,就种在后山,让它们随心生长。
经过这些日子以来,谢灵对灵植的态度,因心中体悟,又有所改变了一些。
曾经,她只与有灵智的高品级灵植进行沟通,接受它们的感应,她认为它们都是活着的,因为它们会主动交流,所以对待起来也较为细心,不会任其损伤,甚至因为贵重的缘故,每一株都是在尽心侍弄。
但品级低一些的灵植,在谢灵这里,就有所区分了。
类似星笼草这样的低品级灵植,坏了损了,就再换一盆,而如清明草一样的也是,可以拿来随手做试验,十株百株也毫无心疼之意。
而现在谢灵感到,其实与灵植交流不一定需要它们会感应,也无需每一株灵植都要有灵智,重点不在它们如何,而是自己对这天地间一草一木的看待之法。
自己若重视一花一草一木,它们就都会反馈于同样的重视,而那重视不来自于一花一草一木本身,乃是自己的悉心所返。
自己若将一切观察入微,一切就像一面镜子,会展现出它们在另一个被漠视忽略的角度,从未流露过的样子。
那不是万事万物的动容,只为一人映照,亦只是自己的全心全意,造化而成。
如此,若一人于己微观从心,便可尽览天地万物。
谢灵一朝顿悟,灵气震涌,涤尽经脉,金丹漩结。
金丹结成不久,迷阵楼帮青田门所制的护山法阵也送来了。
护送它而来的除了苟旬,几位徒生,还有迷阵楼的一位楼主,叫作周柒。
铺设护山法阵的这一天,众青田门徒生全都到场了。
徒生们眼巴巴盼了那么久,终于等到这一天,心情不是简单一个兴奋激动就能概括的。
更多的是欣慰,与苦尽甘来。
一转眼已经过去了一年多,曾几何时他们顿顿清汤寡水,有时都吃不饱,可现在呢,已然是大变样了。
其实徒生们觉得自己很幸运,如果不是遇上飞华秘境,怕是他们耗费上大半辈子,都不见得能攒到买护山法阵的钱。
当然,这也要感谢谢灵,她为门派经营作出的贡献无可争议是最多的。
如果不是她,他们如今就是去了飞华秘境,也不过是得到几株珍稀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