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上受的气,汇聚一起,很难让他保持冷静。
他终于找到一个发泄口。
楚衡深知,除开半路归宗的楚昭淮,他那些弟弟,有一个算一个,皆是骄奢淫逸的性子。
从前,先帝疼惜自己的血脉,就这么纵着他们。可罪证累累,只要他想,他那些弟弟们,没一个逃得过。
当然,楚衡不会置他们于死地。他只是想削弱一些,各地亲王的势力。谁叫他那个好父亲,这般大方,将封地的兵权、财政权、治理权,都毫不吝啬地赐予他们。
先帝当爹,是当得尽职尽责,可他却没有想过,他这个长子面对这些,该如何是处。
只要他们有反心,便可轻易挑起动乱。
楚衡已经被妄念蒙蔽双目,他早就忘却一件事实一一他的父皇将这些亲王,教育成享乐懒惰的性子,便足以断绝他们的野心了。盛夏艳阳高照,住在行宫中避暑的亲王,正懒洋洋地半躺,享用着冰浸鲜果。
可他们当中有些人,却等来一封降罪圣旨。对于大部分人,楚衡只是削弱了兵权、治理权,让他们只能待在封地,享乐无忧,不得插手当地事务。
那些人本就留有罪行,他此举名正言顺,他们不敢多言。不过楚衡,还听从一些文臣的建议,决定要杀鸡儆猴,让其余人心甘情愿服从。
他们建议楚衡,选楚昭淮。
就目前而言,楚昭淮能力最强,最不好拿捏,也最得当地人心,威胁最大,应该早日除去。
可楚衡居然犹豫了。他居然,有一丝畏惧。楚昭淮准……从前当他伴读时,楚衡便清楚一一他很有本事,绝非池中之物。
楚衡自己身为世子、太子,从小接受最好的教育。可居然在许多地方,都比不过他。
楚衡花费颇多时间,去记背的东西,他看一眼就记住了。楚衡想半天破不了题,只能写出平平无奇的策论。可楚昭淮几句话,就能把困扰楚衡许久的东西,轻易道明。
两人之间的鸿沟,如天才和普通人一样,令他望尘莫及。之前,楚衡还能以身份来压过他,自我安慰。可楚昭淮认祖归宗后,他便束手无策了。
只能当做,没有这个人。
否则,他心心中隐隐的自惭形秽,简直会压得他喘不过气。这次文臣的建议,没什么问题。
有问题的,是他自己。
他竞害怕,对上楚昭淮,自己会出差错,会输。但楚衡可不会据实相告。而且,谁说文臣提出的建议,他便要悉数采纳?他给那些文臣,一个妥帖的借口:楚昭淮今年才立过功,不过数月就贬斥他,于理不合。
然后,楚衡选择了别人一一晋王。
他是除楚昭淮之外,年纪最大的亲王。也是除楚衡之外,最得先帝宠爱的亲王。
而今,他封地在晋阳,靠近京城。
比起其他亲王的封地,晋阳方圆最大,最为繁华,晋王手下的兵力,也最为雄厚。
故此,楚衡选择晋王,做那只儆猴的"鸡”。他给晋王判罪最重,虽不会置他于死地,但他会失去现有的一切,被贬为庶人。
这样,应该就没问题了吧?
他的弟弟们,皆被他打压一遍。困扰楚衡已久的噩梦,应该就不会复现了。他选择性忽视楚昭淮。
横竖楚昭淮手下兵力,不算充沛,任他如何天才,如何有本事,都不可能颠覆皇权,做出与楚璇一样的事。
夏末秋初,七月流火,秋老虎还在肆意逞凶。晋王突然收到圣旨,罪状数十条。
听完被贬庶人,发配边疆的旨意,他直接被吓得疯了。闭门不出,哀嚎声响彻深夜。
可行罚的期限日口口近,那些奉命而来的官员,又不好喊打喊杀、大张旗鼓闯进去,他们束手无策。
最后,他们只能先软下性子,劝慰这位受不了打击,直接疯魔的亲王。也放松了警惕。
当夜,晋王联合手底下安排好的人手,杀尽在场京官。这一夜,晋王府灯火通宵,血流成河。
晋王带着手底下几万的卫兵,直接反了。
并且,高举义旗,说先帝无故早亡,乃是当今皇帝,为早日登基,投毒弑父。晋王要替父报仇。
他还质疑,说不准先帝临终前属意的继承人,压根就变了,不是太子。这个理由,听上去很扯淡。但又没有直接的痛点。谁叫先帝直到死前,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被自己女儿,一刀害死。对朝臣的说法,也是说,楚璇当晚只是关押他,并未加害他。他的死因,明面上确实是一桩疑案。
当然,其实以上理由都不重要,只不过造反,需要扯一面忠孝大义的旗子罢了。
晋王见自己横竖逃不过,干脆背水一战。
他自己手下兵力雄厚,未尝没有一击之力。何况,他与勋贵联姻,关系甚佳,是彻底的勋贵一派。而楚衡前不久,却将勋贵得罪了个干净。
到时候,楚衡派武将阻拦他,那些勋贵也不一定会下死手。或许,他们还会临阵倒戈呢。
晋阳离京城不远,晋王不必攻占天下所有城池。只要攻陷京城,让整个朝廷为他掌控,逼楚衡退位,就足够了。
楚衡被晋王此举,打得猝不及防,惊怒万分。但他不是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