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一年
来到长安的生活,依旧平静悠然。
楚昭淮忙碌着去处理西域之事,与那些装傻的官员周旋,一忙起来就不见人影。明素簌倒也落了个清闲,时而在长安大街小巷转悠。也做了一些,她往昔从未做过之事。
长安不同于京城,更加奔放热情,和谐而包容。这里的人,有良善也有奸凶,但终归是邪不压正,风气质朴。
明素簌深觉,就在这种地方生活,不失为一件幸事。冬去春来,转眼便是万物勃发之际。
可京城却传来一则噩耗一一
皇帝驾崩。
明素簌与楚昭淮不觉意外。从除夕那次见面,便可猜出,皇帝已油尽灯枯,恐怕撑不了多久了。
按皇帝定下的礼制,已到封地的亲王,在这种时候,不必回京,只在当地祭奠,以示孝心即可。
所以他们没有回京,除去一些必要的披麻戴孝,生活便未有波折。与此同时,楚昭淮操劳许久的正事,终于几近完成。一些关键性证据,成功落到他手中。
然而,那些与西域狼狈为奸的官员,还试图再次与外敌勾结,挑起一次战乱,给楚昭淮一个下马威。
往年守卫长安的士兵,大多年老体弱、不堪一击,而且也不服从楚昭淮。按照那些人设想,这次战事,他本该一筹莫展。最终无可奈何,向他们服软投诚。
这种时候,楚昭淮带过来的卫兵、以及其中掺和的玄铁营士兵,便派上了用场。
那是他第一次上战场,明素簌担心得睡不好觉。先不提楚昭淮自己的水平,光是他手底下人的水平、服从性,便值得她忧心许久了。哪怕他再三保证,自己在后方,不会直面危险,她也难以信服。谁知道他会不会临场变卦,或者,本就是敷衍地哄她?数日后,他回来了。
战事大捷。
这不仅是一次战场上的胜利,而且,他还从外敌那里,找到更多两方勾结的证据。
板上钉钉,足以把那些人,判以叛国之罪。明素簌见他平安归来,心里五味杂陈。
不仅是喜悦、意外,还有一丝说不上来的骄傲……他经手的每一件事,似乎都妥善完成,哪怕,她以为再艰难的事情,他都能荡涤扫平。她扬笑道:“不愧是你。”
“还有你,"他淡笑补充道,“我离开这几日,你在长安与那些人周旋,应该费了不少心神。”
“哦好吧,"她将他的赞美全盘收下,颔首道,“不愧是我们。”后来,楚昭淮顺理成章,逮捕了涉事官员,将他们押送京城,陈述案情。这时,太子楚衡已经登基。他没说什么,只是按例处置这些官员,并对楚昭淮大肆封赏,以示表彰。
楚昭淮回长安后,竞还带来一桩好消息。
在他进谏下,楚衡不仅没有因为西域外敌,而加大对长安的封锁,反而同意了他的提议一一建设官方通商街市。
原本,那些以权谋私的长安官员,他们之所以能长久口口,也有赖于当地不少百姓,他们的暗中支持。
其实,来自西域的胡人,大多没有恶意,而是和平共处,商贸往来。楚昭淮一番行动后,那些百姓还担心,西域人会因此被拒之门外,所以他们还有些抵触。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延续数年的生活,没有任何改变,两边人民照常往来。
而且,因为少了那些贪官的缘故,他们被征收的苛捐杂税,大为减少。朝廷也少了一处,需要源源不断供应“军饷"的无底洞。就这样,秦王和秦王妃在长安,倒是声名远扬起来。百姓不关心哪家官员排场大,也不关心谁在外面打了胜仗,那些战争,本就影响不到他们。
但若是有人,能切实改善他们的生活,他们绝对会牢牢记住。明素簌很好奇,自己没有参与此事,为何能名列其中……莫不是,她有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或者是,看见街上流民过多,便派人将他们集中管起来,教他们一些手艺各自为生?还是,她见底层长安人,皆目不识丁,便办起公学,无论男女老少,都可来听?楚昭淮听完,无奈笑道:“你做的这些事,远比我做的事更有价值。怎么就担不起称赞?”
“这没有可比性吧?"明素簌摇摇头,“商贸往来,两境和平,难道不算价值连城?″
他笑而不语。
明面上确实如此,两者没有可比性。可他做的那些事,没有哪一件,是不怀有私心的,不另有目的。
而她不是,她不看重利益,不计较得失,想做便做了。楚衡登基后,朝堂表面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他亲近文臣,有意疏远勋贵武将。
但这些,只是行为上一些倾向,没做太过分的事。有意无意削弱一些兵权,但还在勋贵们,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反正兵权送归皇家,也不是不能接受。
可他不仅收归兵权,居然还想让文官指挥军队,这就犯了大忌了。两相较量之下,楚衡退缩了。他复将兵权送回,希望恢复成从前的状况。但覆水难收,此举直接把两边,都得罪了,里外不是人。后来,楚衡干脆就和那些人,维持着不咸不淡的君臣关系。他开始将矛头,指向了自己的兄弟。
他其实早就想这样做了。往日的阴影,以及近日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