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寻书院 > 历史军事 > 汉末雄风 > 第二十七章 劝降东州人,忠义巴蜀君上

第二十七章 劝降东州人,忠义巴蜀君上(4 / 4)

以及…

逼急了以后的,上马提枪,去干他娘的勇气和决绝。

所以,有了长坂坡之战,有了赤壁之战,有了逍遥津之战。

当关公水淹7军、威震华夏之时,吕蒙不亦甘冒奇险,白衣渡江了吗?

(周)瑜谓(鲁)肃曰:“……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指孙权),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吴书鲁肃传》

退1步而言,即使孙权能够矫情忍性,坐视刘备集团“跨有荆益”,乃至“出秦川”、“向宛洛”…

然则,在刘备统1江北大地之后,东吴又将何以自处呢?

孙权能否避免遭到刘备吞并的下场呢?

答案是显见的。

对孙权而言,他没有选择,唯有背盟1战。

此事同样无关对错,立场使然焉!

总而言之:

《隆中对》旷古奇篇,虽有微瑕,不掩其辉。

考虑到诸葛亮彼时仅有2十7岁且缺乏政治实践经验,那么这篇策论便尤显奇伟。

按《诸葛亮传》,传主自出山之日,便渐次推进《隆中对》的构想:

先出使江东,实践“结好孙权”的政治主张;

又“督0陵、桂阳、长沙3郡,调其赋税”,发挥荆州“用武之国”的战略地位;

后“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实现“跨有荆益”的军事目的;

最终“率诸军攻祁山”,践行“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伟大宏愿。

天下有变,则命1上将(指关羽)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指刘备)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蜀书诸葛亮传》

正是由于诸葛亮的不懈奋斗与身体力行,《隆中对》提出的种种构想才得以成为现实。

刘备这个“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的失意武人,才能够“信大义于天下”,成为昭烈皇帝,标榜青史。

这篇策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对政治、军事形势的敏锐洞悉,更在于其蕴含的宏图壮志与功业追求。

令人动容之处,是在最初的构想中,“出秦川”的领军之人本应是刘帮主。

然而…

彼时斯人已逝,诸葛亮遂承其遗志,回报先君与故人的知遇之恩。

此诚所谓: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9死其犹未悔!

孔明为《隆中对》,在5丈原的秋风之中,燃尽了自己生命中最后1抹余晖…

云某每思及此,总忍不住泪满衣襟。

此刻…同样泪如雨下,不知所云。

云某窃以为,这,大概才是3国虽满是诡谲、黑暗与血腥,却犹让人欲罢不能、直至品读出其中那股浩然之气的原因吧!

最新小说: 星铁:性转龙尊的前世今生 穿成五零年末早死路人甲 飘零笑傲三国 恋爱脑女主拯救计划[快穿] 穿书后,被反派大佬宠翻了 朕的皇后娘娘 师娘,求放过 洪荒:女圣石矶,才情艳艳 贞观憨婿 丧偶后,我成了将军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