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到瓦解。
因为东吴君臣不可能长期容忍1个强势的军事集团在自己的上游横行。
可知“结好孙权”与“跨有荆益”注定无法同时实现。
虽然吕蒙袭杀关羽发生于建安2十4年(219)。
但时常被忽略的1条史料,便是孙权在建安2十年(215)便已派鲁肃、吕蒙发动过1次讨伐荆州的战役。
虽然此役以孙、刘平分荆州(即湘水之盟)而暂告1段落,但也充分显示出东吴方面高涨的战争意愿。
(建安)2十年……(孙)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0陵、桂阳3郡……(刘备)与(孙)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0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蜀书先主传》
如果注意到刘备攻占成都的时间节点是建安十9年(214),便会发现刘备占据蜀中仅1年(215),孙权便寝食难安,不宣而战。
而临时敲定的“湘水之盟”并不能减少孙权的恐惧。
因此4年之后(219),孙权再度出兵,袭杀关羽,且封锁巫峡,截断了荆、益的水6通道,与刘备集团彻底决裂。
(建安)十9年夏,雒城破,(刘备)进围成都数十日,(刘)璋出降。--《蜀书先主传》
6逊别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吴书吴主传》
东吴君臣对荆州的战略地位是有充分认识的。
就连受学较晚的吕蒙,都知道“(关)羽骁雄,有并兼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
吕蒙作出如此判断的核心依据,即在于刘备集团在地理位置上居于东吴的“上流”,因此双方的和平态势注定“难久”。
在吕蒙的设想中,东吴的战略目标是“征虏(孙皎)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
其本人则“为国家前据襄阳”,这样方可保障东吴的领土安全。
(吕)蒙乃密陈计策曰:“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曹)操,何赖于(关)羽!”--《吴书吕蒙传》
其中,襄阳在江北,为曹操所据;
白帝城在巴东,隶属益州,可知东吴不仅想要吞并荆州全境,还要彻底封锁出川的水6关口。
事实上关羽死后,孙权曾遥署周泰为汉中太守。
可知吞并益州、“竟长江所极”,1度被纳入东吴的战略考量,但因曹魏的潜在威胁而未能成行。
(孙)权破关羽,欲进图蜀,拜(周)泰汉中太守。--《吴书周泰传》
在此环境下,谈论“出秦川”、“向宛洛”的宏伟构想,便不免显得书生意气。
因为在刘备占据益州的1刻起,便注定了孙刘决裂进入倒计时。
若要“出秦川”,便不可能“向宛洛”!
刘备在荆、益2州中只能取其1!
对刘备而言,这是1道单选题;
对孙权而言,这是1个根本没有选项的死局。
孙权是个富有权欲的野心家,且随着年龄增长,其刚愎、猜忍的特质愈发明显。
早在建安十3年(208),孙权面对极端不利的战争环境,便敢于发动军事冒险,阻击曹操,目的便是维护其“南面称孤”的权势。
其贪狠、果决的秉性足见1斑。
(若)与(曹操)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便见制于人也。极不过1侯印,仆从十余人,车数乘,马数匹,岂与南面称孤同哉!--《江表传》
在此背景下,刘备占据荆、益2州,便意味着东吴的上游安全不复存在。
刘备也从东吴的盟友迅速转变为1个比曹操更加可憎的强敌。
这是东吴君臣、举国上下的共识,东吴方面参战将领的名单便充分证实了这1点。
(吕)蒙据江陵……6逊别取宜都……(孙)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十2月,璋司马马忠获(关)羽及其子(关)平、都督赵累等于章乡,遂定荆州。--《吴书吴主传》
(6)逊遣将军李异、谢旌等将3千人,攻蜀将詹晏、陈凤……又攻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大破之。--《吴书6逊传》
注意:孙吴是授兵制,所以有将必有兵!
因此,虽然《隆中对》中不吝笔墨,先后提到“可以为援”、“东连吴会”、“结好孙权”的政治主张,显示出诸葛亮对东吴战略地位的高度重视。
但这1设想却注定无法实现。
因为维护个人的生命、财产、地位安全,是写在人类基因之中的代码,是无法被外力所左右的。
尤其是,孙权早已怀有“南面称孤”之野心。
刘备想要成就“霸业”,想要兴复“汉室”;
孙权也想要“南面称孤”,想要“永终天禄”;
甚至就连周瑜、鲁肃等人也希冀通过辅佐孙权,实现“攀龙附凤”的政治抱负。
事无对错,立场使然。
所以说,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人也不是非善即恶,有的,只是屁股决定脑袋、下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