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时候就已经过去了,你所回答的时间一定是有误差的。就算你在我说出口的“同时”来回答也已经过去了一点时间,因为你声音的传播、你听到声音后大脑的反应、动作的反应,你的回答等我再听到时,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尽管那非常非常短。
所以,最精准的事实是无法表达的,这也被量子力学所证实,也就是所谓的“测不准”原理。
人类所使用的概念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永远不能表达事物的本质。刚才我们说人类用符号系统来指代事物,但在客观实际上,符号和事物永远是两个平行的世界,永远不可能有交叉的时候。
不要说“心”,就是一个苹果,你都无法表达清楚。
举个例子,你可以把你吃到的某个苹果用语言来描述一下,不管你描述地多么详细,其实都不是那个苹果的本质。
而且,如果有100个人听你讲述,100个人听了之后,每个人理解的都已经不再是你讲出来的那个苹果,更不是你吃到的那个苹果。
甚至不用说描述清楚那个苹果的全部本质,即使只是描述某一个方面,都是无法描述清楚的,比如形状、颜色、香气、口味等等。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苹果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如果你用高倍显微镜就可以看到,氧气和细菌等无时无刻不在腐蚀着它,香气无时无刻不在向外发散,形状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
还有,你眼中的颜色、你尝到的味道、你嗅到的香气,仅仅是你的体验,而且你还无法把这种体验100%表达准确。
所以,事物的本体属性,永远在人们的概念之外,在人们的思维之外。
万事万物时刻都在变化中,并无绝对不变的本质,只有“变化”这种本质从来没有变过,亘古永恒。
同样是为了思维和表达上的方便,我们把万事万物这种时时刻刻永远变化的本质称之为“空性”。
如果引入参照系的概念,对于“空性”的理解将更加透彻。
比如一块石头,在我们的认识里它是实实在在的。
那么“空性”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它并不“实在”,只是暂时存在,它也在慢慢被外界改变,比如几万年后就可能风化成一堆细沙了。如果落入了高温的火里,很快就会分崩离析,甚至发生化学变化,不再是石头了。
引入参照系是什么意思呢?比如以超高频放射性射线来看,它可以轻松地穿过石头,对它来说,石头好像根本不存在,再比如对于构成石头的电子来说,石头就是一个宇宙。对于构成石头的量子来说,石头就是一片量子的海洋,对于构成石头的“弦”来说,石头就是“弦”振动产生的现象。对于蚂蚁来说,就是一座大山,对于地球来说,就是一粒微尘,对于银河系来说,就是“临虚尘”。
所以什么才是石头的“本质”属性呢?
所有的属性皆相对而存在,所有的属性“本质”皆为“空性”。
但我们也不能说这块石头不存在,石头是存在的,对于我们的认知来说,石头确实存在,因为它存在于我们的“心”里。
认知即是“心”的作用之一。
是因为我们的心通过我们的视觉、触觉等“感受”到了石头的存在,所以石头才会存在,如果我们的“心”能够进入电子所在的世界,那时,石头就会变成“宇宙”,因为我们的心通过我们的视觉、触觉等“感受”到就是“宇宙”。
由此可知,并没有一个不变的本体属性叫做“实在”的石头。石头之所以在我们看来是实在的,只是我们的心感受到了这种所谓的“实在”,因为感受到了,所以是“实在”的,如果没有感受到,那么就“不在”。
就像科学仪器可以探测到我们所处的空间充满了无数的无线电波、辐射波、甚至宇宙射线等,但因为我们的心感受不到,所以这些事物就“不存在”。如果你能够把心训练得像探测仪那么灵敏,那么这些事物就存在了,就像你看到的阳光,听到的声音、感受到的冷热一样。
那有没有客观存在呢?
“客观存在”是需要“客”通过“观”来认定的,如果没有“客”,没有“观”,如何来认定呢?所以没有脱离“观”的存在。而且即使你观到了“存在”就一定存在吗?比如,天文学家用最先进的太空望远镜,发现了一颗距离地球100亿光年的恒星,那么这颗恒星“现在”是存在的呢?还是不存在的呢?由于天文学家看到的这颗恒星的光其实是100亿年前从那颗恒星上发出的,也许这颗恒星已经于10亿年前就完全毁灭了,也许变成了一个黑洞。但在望远镜里,它依然是那样明亮、那样美丽。你能告诉我,天文学家看到的这颗恒星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呢?假如你要验证一下的话,你永远也验证不了,即使你坐着与光速一样快的飞船,去那里验证的话,等你赶到那里也是100亿年之后了,你又如何验证100亿年前的事呢?所以当你仰望星空,满天的繁星中其实有很多已经不在了,同时也有很多新诞生的星星要到亿万年以后你才能看见它。你看到的却是已经不存在的,你看不到的却是存在的,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世界呀!
所以归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