歉意的微笑。
………………
八点二十五。
随着一阵“呐咦耶~哎咦哟”的人声伴奏,
一袭杏白曲裾的吕莹莹出现在了舞台上,开始了她的独家表演。
“雪欲来的时候,又烫一壶酒~将寂寞绵长入口;”
“大寒夜,山那头,彤云出岫;小炉边,那首歌谣不经意被写就;”
“白露前,麦未熟,恰是初秋;约临走将柴扉轻叩;”
……
“卿尚小,共采薇;”
“风欲暖;初成蕊;”
“问离人~山中四季流转又几岁?”
“卿初嫁,独采薇;”
“露尚稀,叶已翠;”
“问征人,何处望乡一枯一葳蕤~”
……
“昔我往,杨柳垂;”
“今我来,雪霏霏”
“问故人,可记当年高歌唱采薇~”
不得不说,中方排在后面表演,是占了大便宜的;
如果这首抄袭自后世的《采薇》,是紧随在《象王行》后面表演,那一样也会秒成渣,但前面有一手日语版的漫步人生路做缓冲和承托,那就截然两码事了;
而且与被甩后故作坚强的《ひとり上手》不同,这首《采薇》在人声的伴奏下,不但曲风具有浓浓的先秦古朴,而且整体给人一种哀而不伤的感觉,不但格调的高低当下立判,而且更符合东方哲学价值观,也更符合岛国人的审美观。
所以,
当一阵阵“呐咦耶~哎咦哟”的人声伴奏中,吕莹莹双手平举过眉,深深一躬,做了一个标准的汉代女子礼仪后,不徐不疾地后退,最终消失在了第二重帘幕中后。
现场响起了热烈无比的掌声,要不是当下的场合太过于严肃,那些听到歌曲近半才品味出其中韵味,逐渐变得有些难以自拔的观众们,估计就要哄叫着让土狗同学返场了。
第二轮,中方完胜!
………………
八点三十五。
中间一直没有什么存在感的主持人终于迎来了宝贵的五分钟,上台噼里啪啦地讲了一大堆诸如中日文化渊源,中日友好之类的废话。
好容易把现场氛围调理好,让观众们从之前的节奏中抽离出来后,随着主持人的报幕,某个岛国很有名的老艺术家出现在台上,然后用中气十足的歌喉,表演了一曲中日文化交流的保留节目《北国之春》。
虽然曲目本身没有什么新意可言,但当表演者的演绎功底到一定程度了,却能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技巧去弥补创意上的不足。
所以不出所料的,当那位老艺术家谢幕的时候,台下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
八点四十。
随着帘幕掀开,一阵阵号角响起,随着几声古琴重重地拨弦,中方某位知名男艺术家同样浑厚的歌声响起。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随着一首提前四年出现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所有的观众再度感受到了来自某个古国的文化碾压。
你要知道,当初94版《三国演义》可是被无数岛国观众数次要求重播,可见岛国对于三国题材的疯狂追捧;而这首给临江仙重新谱曲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更是甫一播出,便在岛国的音乐界和民间引起了巨大轰动。
后世一个凤凰卫视的专访栏目中,某个当时在岛国非常有名的音乐人坦言,当初第一次听到这首气势磅礴的歌曲时,他彻底被镇住了,不仅仅是他,连他身边的音乐人朋友也都被镇住了……他们从来没有想过,除了纯音乐之外,一首有着歌词的歌曲竟然也能演绎的如此雄浑而厚重,也从来没有想过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格局,竟然能被如此清晰地浓缩在那短短十余句歌词当中,如此直观地让人感受到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
因此,不出预料的,当中方的艺术家以雄浑高亢无比的转音收尾时,现场爆发了远比之前热烈的掌声,不少人甚至自发地站了起来鼓掌……
………………
八点五十。
主持人短暂地废话了一通后,日方几名把脸涂成了腻子墙的女性表演者上台,然后在一众乐器单调而凄冷的音乐中,以小幅摆动的肢体动作,表演了一出《采桑老》。
这是岛国留存至今的“雅乐”之一,而且是属于雅乐左部的“唐乐”(岛国雅乐分为左右两部,左部为尊,谓之唐乐,右部为高丽乐舞),
跟开幕时表演的《秋风曲》一样,本意是为了彰显主办方对于华夏的友好,原本这种安排是有些“向下兼容”的意味在里面的,毕竟根据以往的经验,此时的华夏在文化交流汇演时,除了茉莉花、梁祝、传统戏曲这三板斧之外,便再也没有什么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了。
但是很显然,今天的实际情况远远超出主办方的预期,不少人甚至有些后悔,早知道中方文化交流团此次这么生猛,应该把这一环节的雅乐表演更换成“神乐”表演才对……虽然偏祭祀神明的神乐看上去很有些跳大神的意味,但至少从文化立意上来说,不至于被压的那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