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舰的近地轨道极限投送能力预计达到200吨,按照SpaceX现在的发射密度,每年送到近地轨道的物资能接近一万吨,可以近似算成70亿地球人每人一克还有余,十万人的城市每年就能给自己发射一颗100公斤的专用卫星。 廉价而普及的卫星,首先会改变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 卫星在大气层外的高空,和地面设备之间没有障碍物,所以覆盖范围大;卫星周围都是真空环境,所以卫星相互交换数据不受大气干扰。 自从人类拥有航天发射能力,各国最主要的应用就是通信卫星。 过去发射一颗卫星不容易,必须用上很久才能回收成本,所以要抬高卫星轨道,让卫星远离散逸的大气分子,减少运行阻力,尽量延长使用寿命。 最好是能把卫星放到同步轨道上,相对地面静止,可以连续发射信号。 所以当时的卫星距离地面用户往往有几千甚至上万公里。 为了保证远距离传递信息的可靠性,当时的通信频率比较低,降低了信息传输效率。 现在摩尔定律逐渐走到尽头了,集成电路能力提高有限,要进一步发展轨道通信,只能开发低轨道卫星。 但低轨道卫星要承受极外层散逸大气的阻力,隔几年就会坠落,如果各国靠现在的航天发射能力去补充,最多只能搞总量几十、上百颗的中小型通信星座,比一个大国的作战军舰还要少,不可能直接对接普通用户。 马斯克的第一代星链卫星,就能用流水线制造,单个成本只有50万美元,年产量4000颗,和华夏拥有的民航客机数量差不多,直接把通信卫星变成了大众产品。 今后几年,一旦星舰实验成功,配合星链卫星投入使用,通信卫星数量和质量还会进一步上升。 到时候的局势恐怕就不容乐观了。 这时候郭远突然想明白了,为什么刘所长会对他的姿态平衡算法这么重视了,甚至让他一个“外人”进入了保密程度这么高的基地。 看来是上头也意识到了未来航空航天工业的重要性了,所以要利用一切能利用的资源尽量突破相关技术。 当然了,光是上头努力郭远感觉还是不够的,民间应该也要努力,至少应该多几个像宋明宇这样一心为华夏航空航天事业努力的人。 多几家飞空航天这样的公司,少几家zk宇航这样拿航模糊弄人,骗经费的公司。 有郭远这个老板干预,当天下午,双方就签订了合同,未来科技正式入股飞空航天,2亿的资金会在一周内分批次打到飞空航天的账户上。 而与此同时,荀浩然也已经带着未来科技的技术小组去往了并州。 这次技术小组一共有30人,荀浩然是组长,袁冬青是副组长,后续涉及到意识上传,赵礼毅觉得袁冬青在这方面的研究比他还要深入一些,让袁冬青去再合适不过了。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