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应有之理(2 / 3)

再请老卒指点、教导,走猛人武将的路子。

但给某位杰出子弟配上文房四宝、一身像样点的衣服,外加一柄装饰品性质的佩剑,然后带着束脩——也就是一条腊肉,找某位老生拜师从文,这种家庭还是负担的起的。

这样的家庭,被太宗孝文皇帝成为:汉室最坚实的拥护者,税、赋、劳、役最重要的贡献者。

就差没说中产之家,是关乎汉家宗庙、社稷的国之柱石了。

如此重要的一个群体,对于各学派、学说而言,意义其实也是大差不大。

——比这些人更穷的农民,且不说学不学得起、学不学的会,单就是生存压力,就让他们不具备脱产学习的客观条件。

至于比这些人更富有的——商人天生被这个时代鄙视,教出来也没用;

权贵数量就那么多,早就被闻名天下的各学派大家、巨擘给预定了。

就剩下这不上不下,即学的起,数量也足够多的中产之家,能为各学派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源。

得到这个群体中绝大多数人的支持,那这个学派想不兴盛都难;

反之亦然——失去这个群体中感觉大多数人的支持,这个学派想不断绝传承都不可能。

儒家就是这么个状况。

明明有那么多肉眼可见的思想、哲学、学术缺陷,以及黑历史,内部又分裂为那么多南辕北辙的流派,让人一看就觉得:这个学派如此混乱不堪,简直吃枣药丸。

但儒家对地主阶级的天然亲近,是他们得到了中产阶级,也就是这个时代的‘中产之家’的普遍认同。

于是,本次考举,最终应考一万三千余,儒家士子几近九千;

天下读书人不到十万,儒家便可能占去其中七成!

如此庞大的人才队伍基数,哪怕是矮子里面拔将军,最后拔出来的,也根本查不到哪里去。

反之,那些几近绝传的学派——如纵横家、阴阳家之类,满共就剩那么百十来号人;

就算选出一个最出色的,也不过百里挑一而已。

而这样的‘百里挑一’,儒家能挑出来好几百个。

正如后世,那句另华夏底层民众怅然若失的名言:十四万万华夏同胞,即便是万里挑一,也能挑出来十四万人……

“既然皇帝无心压制,那儒家,大抵会就此兴盛了?”

如是一语说出口,老太后似笑非笑的抬起头,虽是看不清窦婴此时的表情,却也大致窦婴此刻,应该是笑的压不住嘴角了。

只是老太后此时的注意力,并不在儒家即将到来的‘美好时光’。

——对于刘荣这个孙子,老太后自认还算了解透彻。

根据老太后的了解,这个皇帝孙子,虽然不大会将个人情绪带入工作当中,总是以一副大公无私的‘上帝视角’来看待问题;

但有一件事,却是这个正值壮年的汉天子时刻不忘、时刻警惕的。

制衡。老太后不知道先孝景皇帝,是如何把这两个字,如此深刻的印入刘荣脑海中的。

但老太后很确定:皇帝孙子,绝无可能允许儒家就此起势,并就此一家独大。

最终结果,只有两种可能。

要么,儒家起飞,外加另外一个同样举足轻重的学说一起起飞,再和日薄西山的黄老学一起,组成‘三足鼎立’之势。

老太后印象中,刘荣很喜欢玩儿这么一手三方制衡。

但从现实条件来看,这个可能性,并不具备客观条件。

那就只剩下第二种可能了。

——儒家‘假’起飞,然后重重摔上一跤。

正如今日朝议,法家被禁了本次科举资格、儒家被刘荣明确敲打,就连黄老学也没逃过阴阳怪气一样——汉家未来的学术界格局,大抵便是如此了。

法家将成为时刻跟随天子脚步,只以天子意志为金科玉律的铁杆皇派;

儒家,则将在‘祖传反骨’,天然为地主豪强代言、与皇权站在对立面的基础上,一步步寻找背后金主:地主豪强,与头顶上的强权:皇权之间的平衡点。

至于黄老,既是老太后最关心的,同时,也是老太后最为担心的。

——无论是从今日,刘荣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还是老太后结合客观现实的推断来看,黄老学未来的结局,都只有一种。

缓缓淡退,逐步让出指正学派的超然地位,但并不会彻底退出权力中枢。

还是那句话:刘荣最注重的,从来都是‘制衡’二字。

儒家不能一家独大;

法家也不能成为脱缰的野马。

那么,在找到第三个可堪一用,且有足够分量的、综合性强的学派之前,黄老学,就必须成为这三方制衡中的一方。

何谓综合性强?

儒、法、黄、墨等‘大学’,皆是。

反之,农家、医家、兵家、小说家之类,便是专业性更强,而综合性明显不足的‘小学’‘专学’。

很显然,这和窦老太后预想中,或者说是‘愿景’中,黄老学未来的发展并不相符。

只是眼下,老太后纵是有心拉黄老学也罢,也多少有些无从下手了。

就好比一个人

最新小说: 大明:爹,造反不是你这样造的! 落榜当天,娶了个首富千金小娇妻 废物二十年,醒来便开始抢皇位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虎贲郎 尘埃山 重生野生时代 帝秦设计师 大明朝我救定了,康熙来了也不行 大唐十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