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定是太子家令,诸太子宫属官最尊崇的,也必定是太子家令。
只不过,刘荣的情况稍微有点特殊。
——刘荣太子时期的家令,是因为一桩政治交易,而被塞进太子宫的东宫外戚:南皮侯窦彭祖。
后来,窦彭祖又犯了个稍有些犯忌讳的错误,从而逐渐淡出刘荣的核心心腹圈子。
剩下的人当中,如今地位最高的,自然是彼时的储君亲军统领:太子中盾卫,如今的朔方郡太守——博望侯程不识。
只是程不识毕竟是武将,而且早在刘荣获封为储之前,就已经在军中混出了明堂。
与其说,程不识是从太子宫走出来的武将,倒不如说程不识,是被先帝强塞到刘荣的太子宫,让刘荣强行‘滴血认主’的名将胚子。
再加上程不识常年在外,就使得刘荣身边最拿得出手,同时也是最值得信赖的原太子宫班底,便被汲黯所递补了。
——不是因为汲黯,在原本的历史上就很有名,让刘荣对汲黯产生了名人滤镜;
而是汲黯这个人,之所以能垂名青史,那是真有点东西在身上的……
“陛下,许是忘记了?”
“——先孝景皇帝尚在之时,陛下太子监国;”
“凡太子宫属官,便已有不少人,于朝中有司属衙任职。”
“臣兼任谒者;”
“后孝景皇帝驾崩,陛下即立,本有官职之太子宫属官,或升迁、或留任。”“然未在朝中任职者,便也不曾得陛下以官、爵授之……”
汲黯这么一说,刘荣也慢慢想起来了。
说来,这也不能怪刘荣记性不好。
——作为汉天子为储君编制的羽翼、班底,太子宫本身,其实就是一个小号的朝堂。
太子三师,对应朝中三公;
太子属官当中的‘首卿’——太子家令,便类似于朝中的九卿之首:内史。
至于那些没有具体职务,且没有固定职责的‘太子舍人’,则类似于朝中,那些空有职务等级,却没有具体职责的博士官。
一入官场升似海;
无论哪朝哪代,权力模型,都必定呈金字塔结构,越往上人越少、权力越集中。
具体到如今汉室,长安朝堂中央如此,地方郡县如此,储君的太子宫班底,也同样如此。
竞争;
无论是在朝中任职,还是在地方为官,又或是在太子宫,担任储君家臣、班底,竞争,都始终是不变的主旋律。
而且太子宫的竞争,并非是在进入太子宫后开始,而是早在进入太子宫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太子舍人,是专属标签:太子的‘舍人’;
而在那之前,这些太子舍人,原本都是官员审核部门:御史中臣,以及皇室供给部门:少府,从在职官员当中的青年才俊当中,一点点筛选出来,所组成的‘舍人’人才库一员。
这个人才库,并非只在储君即将册封时工作,也不会在储君确立后停止。
每一年,这个人才库都会淘汰一批或年纪过大、或犯了错误,又或是能力吊车尾,被竞争淘汰的‘舍人’;
然后再补充进一批新涌现出的、能力出众的青年才俊。
整个人才库,人数维持在一个稳定的区间,却维持着健康的流动性。
而在一朝天子驾崩、新君即立之后,原属于储君的班底鸡犬升天,从太子班底升格为天子心腹;
这时,太子宫就会迎来一次‘迭代’,数百上千人的舍人人才库,就会竞争出三十人以内的太子属官。
无论是否有储君存在,太子宫都会在这些属官的支撑下,维持着基础运转。
具体到刘荣这里——无论是平步青云的汲黯,还是被刘荣逐渐淡忘的郑当时,都是早在太宗皇帝年间,便已经被纳入‘舍人’人才库,并在太宗皇帝驾崩、先孝景皇帝即立时,从舍人群体中脱颖而出,得以跻身太子宫的精英群体。
他们先是和整个汉家的在职官员竞争,最终胜出,成为‘舍人’;
而后又从千百舍人当中,再度竞争生出,成为优中选优的‘太子舍人’。
待进入太子宫,成为储君班底后,他们,也依旧还要面临竞争。
比如汲黯,在这个竞争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消失在刘荣的视野当中,便成为了刘荣毋庸置疑的潜邸心腹,至今都还紧随刘荣左右;
反观郑当时在内的大多数原太子宫属官,则在这个竞争过程中,悄无声息的被‘淘汰’,被遗忘。
以至于今日,看到科举报名报当中的‘郑当时’三个字,刘荣才终于想起来:自己曾经,似乎可能也许,有过这么个属官,却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居然有好几年没见过这个人了……
“郑当时”
“郑当时……”
对于郑当时这个人,刘荣的印象其实比较深刻。
原因无他;
郑当时,是刘荣那一届太子属官当中,唯一一个以‘地方豪侠’身份,而跻身太子宫的特殊人才。
至于后来,郑当时没有得到刘荣重用,甚至于下意识淡忘,也同样是因为刘荣本心上,并不怎么待见这个群体。
——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