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寻书院 > 历史军事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08章 开科!取士!

第408章 开科!取士!(2 / 3)

了个回光返照。

张苍之后,就彻底没人了。

这个‘没人’是个什么概念?

——一百多家彻侯,太宗皇帝愣是找不出哪怕一个勉强够看的丞相!

不得已,只能放大考察范围,才好不容易从关内侯当中,选了个勉强够看——甚至未必够看的申屠嘉!

然后就是早上选定申屠嘉,上午封申屠嘉为彻候,中午祭天拜相,下午就让申屠嘉去相府上班了……

再后来的先帝年间,乃至于如今,那就更别提了。

刘舍这样的幸臣,都能做丞相了不说,还一做好几年,半点没有临时过渡的意思!

连窦婴那样的外戚,都成为了汉家下一任丞相的不二人选,再往下,刘荣甚至只能把目光,投向从地方郡国吸收的人才:韩安国身上了……

只能说:汉家的丞相一代不如一代,着实不假;

但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汉家的官僚群体,乃至于知识分子群体的整体质量,都在过去这几十年当中稳步下滑。

——相较于那个战火纷争,民不聊生的动乱时代,天下的读书人,数量确实更多了;

但质量也确实更差了。

老的精英被战火、纷争摧毁大半,新的精英又没能完全形成;

即便有部分形成,他们也都在阻止知识扩散、阻止精英群体的壮大。

知识垄断、书籍垄断,使得天下‘读书人’的范围,严格限定在了学阀、贵族当中。

只有贵族、学阀子弟,才能有幸看到家传的先贤典籍,并从中汲取知识,以武装自己的大脑;

只有这极少数人,才有资格成为知识分子。

这就使得汉家这个统一政权,在需要从知识分子群体当中,吸收储备官僚时,可以选择的面、可供筛选的基数,都被局限在了一个极其狭窄的范围。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如今汉室天下,有民四百余万户,几近三千万口。

这三千来万人,哪怕去掉一半女性,再去掉老弱,也至少剩下数百万适龄男性,可以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但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接触不到知识,所以他们只能贡献体力、劳动力,却无法为国家贡献脑力。

至于那些有资格学习知识、能成为知识分子,并被汉家视为‘官员候选’的人,在这数百近千万人当中,占了多大比重?

掰着指头算就是。——功侯贵戚一百多不到两百家,哪怕算每家有十个子弟‘从文’,也不过两千;

去掉一半纨绔、一半武夫,再去掉那些没能遗传先祖优秀基因的残次品,两千个人里能出三五十个能用的官儿,就已经很了不得了。

再看学阀。

黄老学高高在上,过去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满共就挤出汲黯这么颗独苗;

法家先出了个晁错,而后又是郅都、赵禹、张汤等新生代,但终归是家学传承,数量同样是不超过三位数——放眼天下,也就百十来号人能看。

儒家的人倒是真的多。

但质量也是真的差。

或者应该说,是参差不齐。

儒家的上限,能在最近这几十年的时间里,为汉家贡献出颜异、公孙弘等一大批国宝级的治国之才!

然其下限,也能出‘匈奴牧羊犬’狄山那样的民族败类。

更多的,则是中庸之姿。

——说他没用吧?

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多少能干点事儿;

——说他有用吧?

终归是儒家出身,屁股天然就是歪的,动不动就整点幺蛾子。

历史上,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会有汉武大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没人用了呀!

除了儒家——除了‘有教无类’的儒家,其他学派根本无法为汉家,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分子,来补充捉襟见肘的官僚体系!

而现在这个时间线,距离儒家独大还有几十年时间。

刘荣还有时间。

刘荣还有机会,争取让各个学派都放下身段,从原先‘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封闭思想中,转变为类似儒家那种开放的授学模式。

有教无类。

这算是刘荣少有的,认同儒家价值体系的点。

那怎么做,才能调动各学派、学说的积极性呢?

答案不外乎:威逼,利诱两项。

威逼自然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而利诱,说一千道一万,实则不外乎后世那句: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学子学某个学说,为的就是做官!

而让谁做官,从哪个学派的学子当中汲取更多官员,是刘荣说了算。

所以,刘荣理论上,是能操控各个学派,在天下文人士子心中的低位排序的。

正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汉皇喜酷吏,生民多冤死;

秦王喜武夫,举国皆壮士。

在封建时代,天子的个人喜好,是能左右天下人的倾向的。

就说句夸张一点的话:如果有一天,刘荣表达了‘独喜墨家士子’的喜好,那至多不出三天,长安城街

最新小说: 帝秦设计师 大明:爹,造反不是你这样造的!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大唐十万里 落榜当天,娶了个首富千金小娇妻 废物二十年,醒来便开始抢皇位 重生野生时代 尘埃山 大明朝我救定了,康熙来了也不行 虎贲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