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至少要了解体质内部的基本尝试,能较为妥当的处理自己的工作。
看似愚蠢,然实则,却是这个时代成本最低、性价比最高的官员甄别手段。
而这,就导致了眼下,让刘荣这个后世来客十分不爽,甚至暗下发起牢骚的状况。
官僚群体被宠坏了。
他们自认为端上了铁饭碗,而且根本不愁自己无法升迁,只需要好好养生、活得久些,早晚都能轮到他们升官。
而唯一能敦促他们不要躺平、不要纯熬资历的外在激励:新鲜血液、内部流动性,在这个时代也根本没有存在条件。
——在后世,万千学子应试入仕,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压力别提有多大;
可在这个时代——在如今汉室,别说是一个合格的储备干部了;
就连能写会认、有基本读写能力,以及逻辑思考能力的合格知识分子,都是各方抢夺的香饽饽。
能写几百个常用字?
——替人写信,不比种地赚的少!
还能算算加减法?
——商贾能三顾茅庐,请你给他做账房先生!
至于读过正儿八经的典籍,有一定学识的文人,那更是前途一片光明。
没什么野心的,可以给豪门富户家的孩子们教书启蒙;
稍微有点物质欲望的,可以广收门徒,授之以先贤之道。
若是上进心强一些,有门路的可以入仕为官,没门路也可以先给勋贵、王侯做门客,然后一点点往上爬,总有熬出头的那一天。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会出现一个在后世绝无可能存在,但在封建时代,却也几乎没有办法根本解决的难题。
——官僚群体,具备不可替代性。
即:离了现有的官僚群体,皇帝别说是做点什么了,连最基本的国家行政运转,都根本无法保障。
换而言之,官僚群体由于其不可替代性,具备了对中央朝堂——尤其是天子本人的反制权。
当某件事触碰到了他们的利益,让他们一致感到不满时,他们有能力凭一句‘哎呀,突然想辞官回家了’,就让中央政府改变决策。
当然了,这也不是某个人,或是极个别人能做成的事。
——如果是某个县的官员联合起来,那刘荣大概率会派军队‘镇压叛乱’;
若是某个郡都梗着脖子,那刘荣则大概率会‘只诛首恶’,然后将其他官员挨个调离原位,然后慢慢收拾。
可若是全天下的官僚,都在朝堂的带领下一致反对某一决策,那刘荣就只能打消念头,以免整个国家的政府停摆,也就是物理意义上的‘国将不国’。
好比此番,刘荣打算动一动朝堂中央的三公九卿制;
结果某些自命不凡的蠢货,就不知死活的跳了出来,谋划着要搞‘联袂进谏’之类的闹剧,迫使刘荣退让。
刘荣该怎么办?
如果是在后世,那刘荣肯定会吼出一句:这官儿,你还干不干了?
能干干,不干滚!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但如今汉室的状况,却是隐隐有些反过来了的。
是官僚群体对天子说:这皇帝,你还能不能干?
你不干,有的是姓刘的干!
从客观条件,以及时代背景的角度来看,刘荣最好的选择,其实是再行斟酌。
哪怕最终不做退让,也至少要象征性的安抚一下那些自命不凡,但也确实具备不可替代性的蠢货。
但在这两个选择之间,刘荣,突然想到了第三种极为有趣的选择……
“谒者仆射何在?”
刘荣沉声一语,故太子舍人,现任谒者仆射汲黯当即走入殿内,对刘荣默然一拱手。
便见刘荣似笑非笑的点点头,旋即目光灼灼的望向殿门外。
“拟诏。”
“——朕尝闻: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百口之乡必得良才。”
“然今天下,士子或隐于山林而不显,或藏身市井而不仕;”
“国朝苦无能臣干吏,学士苦无报国之门——饥者不知食之所在,食贩不知客于何处。”
“此非大谬吁?”
…
“自朕曾祖高皇帝筚路蓝缕,立汉国祚,而来足近一甲子。”
“然天下能人异士,或受征辟而不应、应而辞,或受察举而不仕、仕而走。”
“孝廉、力田,又贤良方正等,岁不过一二,然天下官、吏之缺数以万千计。”
“非独朕一人——凡汉之君,皆苦无可用之人久也。”
“今,朕欲使天下有识之士、有志之才,皆得报国之良机。”
“乃昭告天下:朕新元二年秋八月戊寅十五,举文试于长安,以遴天下豪杰、士子,入为官、吏。
凡户农籍,爵公士一级及上,父祖三代无有逆贼、叛国者,皆可至长安长安应试。”
“凡士子应试,地方郡县不得相阻,速以传、引为便。”
随着刘荣的话一句句说出口,汲黯手中的笔也一次次落下,于淡黄色的绢布之上,记录下了刘荣口中吐出的每一个字。
只是记着记着,汲黯原本还淡定务必,仿若泰山崩于前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