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算成关中的亩,或者说是官方标准的亩,其实是平均每户拥田五十亩。
五十亩地,平均亩产三石以内,年产值大概在一百五十石粟
按照如今汉室三十取一的税率,这一百五十石粮食,有五石是要缴纳的农税。
若该农户的土地,不属于彻侯封国的封土,那这五石粮就缴当地官府,并最终汇入相府国库,作为中央财政收入
若属于彻侯封国,则经当地官府代为收缴,并最终移交到彻侯本人,作为当年的封国租税。
每户五石粟的租税,按照过去这几年的粮价,总价值最多不超过二百钱。
一千户,便是二十万钱了。
千户食邑,对于汉家的彻侯群体而言算不太低毕竟有前丞相:故安侯申屠嘉这种食邑五百户的垫底
更算不高汉家万户侯一个手都数得过来,但三五千户食邑的,也占据了相当一部分。
所以,食邑千户,可以说是彻侯群体真正意义的门槛。
至于那些食邑五六百户,乃至于象征性食邑二三百户的小趴菜,是普遍不被认同为彻侯的。
而这,便是家财百万钱的商人,在民间被称之为素封的由来。
彻侯食邑千户,年收入顶多二十万钱
商人家财百万,光是躺着吃利息,每年就能吃最少二十万钱。
都是二十万钱的年收入,前者是朝堂所封的彻侯,那后者,自然也能被民间百姓,在心里封为高人一等的特殊人群,并称之为:素封了。
刘舍清楚地记得,在素封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未央宫内的时候,无论是当时天子启,还是时任监国太子刘荣,面色都并不是很好看。
先帝爷闻之色变,面色阴沉的能滴出水来,气儿缕不顺,愣是把监国太子骂了个狗血淋头哪怕这件事,和当时才刚监国不到一年的当今刘荣没什么关系。
而今,素封这个说法出现才过去短短三年多,不到四年的时间
朝堂中央借着盐铁官营的前期准备工作,捎带手做了个商人群体普查,居然意外发现汉家的大本营:关中,居然已经出现了二百九十多家素封?
要知道太祖高皇帝始封,正儿八经有开国从龙之功的元勋功侯,都不过一百四十五家而已!
自有汉以来,凡五十余年,算太祖高皇帝封的那一百五十来家元勋功侯,至今为止,汉家封出去的彻侯爵位人次加起来,都没有二百九十个!
更别提那四十多家家财千万,理论最低年收入,能和万户侯的封国年租税不相下的素封ps,以及那七门家财万万的素封pr了。
汉家可从来都不鼓励、提倡行商!
仅仅只是不过分压制、限制而已!
甚至就连不过分限制,也仅仅只是太宗孝文皇帝年间开始的事,距今才不过三十多年!
三十多年的时间,汉家居然就出现了二百九十多家素封?
天知道刘舍确定这个数字没有统计错误时,心里有多么绝望。
自素封一词诞生至今,这总共不到四年的时间,和刘舍的丞相任期可是高度重合!
哪怕真相并非如此,也肯定会有人将素封们的泛滥,和刘舍担任丞相挂钩。
咋你刘舍做了丞相,我汉家就有素封了?
光是有就算了,你才做了几年丞相,曾经还是个新鲜词儿、稀罕物件的素封,都快在关中泛滥了!
若是再让你做几年丞相,让关中再冒出千儿八百家素封,那还得了?
一旦刘舍应对不当甚至哪怕刘舍应对的足够优秀,但凡当今刘荣不出手拉一把,刘舍最乐观的结局,也至少是辞官下台。
再结合如今汉室的社会风气,一个非但没能在任终老,甚至还引咎下台的丞相,是九成九会在下台后的当天晚,吃下一块能为自己保留最后些许体面的金块的……
“速速通传!”
于是,刘舍不出意外的,出现在了未央宫外。
现在这状况,放在任何一位汉相身,都无疑是一场非同小可的危机。
偏偏刘舍即不是汉家传统意义的军功侯,也不是汉家逐渐成熟的内史御史大夫丞相这个路线锻炼出来的政务人才。
遇到如此危机,换个人或许还有其他选择
但刘舍,却只能第一时间抱汉天子的大腿,跪求刘荣庇护。
只是略有些出乎刘舍预料的是:刘荣对于素封这个词的感官,似乎比先帝老爷子要温和不少。
有那么一瞬间,刘舍甚至觉得刘荣今天的反应,比当年听到素封二字的监国太子的反应,都肉眼可见的温和了不少……
“喔”
“还真不少。”
…
“皇祖父除山泽之禁、津关之限,至今不过三十年而已”
“至多不过两代人的功夫,这些个商贾,竟已闯下如此家业?”
未央宫,宣室殿。
拿着那卷记录有此次汇总报告的竹简,又抬眸撇了眼殿中央,正跪倒在地瑟瑟发动的丞相刘舍,刘荣不咸不淡的如是嘀咕了一句。
将手中汇总表细细看完,才终于抬起头,似笑非笑的看向丞相刘舍。
“丞相之忧,朕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