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军中立下的功勋,大到开疆拓土,小到输送军粮,几乎都能得到包括身份、地位、权力、财物在内的所有层面的奖励。
诚然,你的官也同样会夸赞你,却不是空口无凭,而是一边把升职任命交给你,一边跟你说:好小子,真不错!
家乡的父母官大概也会夸你,却也还是不会只付出唾沫,而是会从地方财政中拨出一部分,来作为地方给予你英勇作战,给家乡争光的奖赏。
与此同时,父母官还会带着你,当着治下百姓的面宣室:咱们这个地方,出了一个大英雄、大丈夫!
男人们会尊敬你,女人们会崇拜你,就连孩子们,也会把你当做自己毕生的榜样。
父母教育孩子,也不会对孩子说:你要做一样的大英雄类似这种虚无缥缈的话
而是会说:你看那个谁谁谁,战场立功做了英雄,房子车子,票子妹子,啥啥都有了!
你要是也能做个那样的大英雄,也能拥有车子房子,票子妹子,还得到十里八乡爱戴、传颂,俺们也就放心了……
总结来说,就是农耕文明对于任何积极的事务,都会通过奖励看得见摸得着,实打实能改变生活的奖励,来作为最贴合人性、最符合自然规律的提倡方式。
相传,早在春秋之时,儒圣孔丘就曾因为一件类似的事,而对自己的一位杰出弟子大发雷霆。
这个故事更是时隔千百年后,成为了华夏文明有功就该赏,而且必须得赏,人家赏了你就必须得拿的坚实理论依据。
事情的原委大致为:彼时,鲁国羸弱,有许多鲁国之民外出闯荡。
而在这些人当中,有一部分在他国没混出头的人,不得已在异国他乡卖身为奴,沦为了奴隶。
为了照顾到这些流落在外,人生无望的子民,鲁国专门制定了一项法律
该法律规定:若是在其他国家,发现有鲁国之民委身为奴,那只要你出钱赎回这个鲁国奴隶,使其恢复自由身并回到鲁国,你就可以得到鲁国的奖赏。
说白了,就是只要你替鲁国,将鲁国流落在其他国家、并沦为奴隶的子民赎回来,鲁国政府就会报销你赎人的费用,再另外给你一笔劳务报酬。
便是在这个背景下,孔子三千门徒中,最杰出的七十二贤之一的子贡,做出了那件让孔夫子大发雷霆的事。
好心的子贡专门跑去了邻国,竭尽所能的赎回了许多在邻国沦为奴隶的鲁国人。
将这些赎回的鲁国人带回国,把人带给官府交差
当官府表示要按照法律规定,按人头奖赏子贡时,子贡却大义凛然的说:我做这些事,并非为了得到奖赏,而是因为我觉得我应该这么做
你们的赏赐我不能要
否则,我就会成一个为了赏赐,而非对错,去做一件善事的伪君子了。
子贡如此深明大义,官府自然是乐得省下一笔钱。
但出于补偿子贡的心理,鲁国官府做了一个关键的决策。
你子贡不要我的赏钱,不就是怕损害了自己的名声嘛?
那简单。
你不要我给的钱,我直接给你搞一波名声好啦!
于是,整个鲁国范围内,都开始大力传播、传颂子贡无私奉献,做好事不图回报的高风亮节。
而在孔夫子看来,子贡在这件事的所作所为,却是大错特错。
孔夫子对子贡说:你是个君子,愿意单纯为了心中的理想、自己认为的是非对错,而不求回报的从他国赎回鲁人。
但其他人,并不都是你子贡这样的君子啊?
绝大部分人,都没有你子贡这么高的觉悟、没有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更没有这种自掏腰包,不求回报的经济条件。
如果没有你这档子事儿,他们原本或许还会为了得到赏钱,甚至是为了赚钱,而从他国赎回鲁人。
可在你这么做了之后,他们会想:把人赎回鲁国,官府给的赏钱若是收下,那就是德行不如子贡,再也不是旁人口中的君子了
倘若不收……
凭啥不收啊?
真金白银把人赎回来,又舟车劳顿送回来,凭啥不让我收啊?
我不收这钱,我吃什么喝什么?
以后再遇到鲁人在他国为奴,我又哪来的钱赎人?
真当我有无穷的财富啊?
什么?
收了就不是君子了?
呵
好,很好。
这君子,我不做了,爱谁做谁做!
人我也不赎了,爱谁赎谁赎!
孔夫子认为,从他国赎回鲁人,原本是一件既可以得到称赞,又可以得到官府奖赏的、名利双收的好事情。
但在子贡闹出这么一出之后,名利双收,就变成了名利只能挑其中一个。
要么顶着大家自私自利的小人的唾骂灰溜溜拿赏钱
要么打肿脸充胖子,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夸赞中迷失自我,平白损失好大一笔钱。
后来的一切,也果然不出孔夫子预料。
在那之后,再也没有人愿意从他国赎回鲁人,并前往官府领取赏赐,又或是拒绝接受赏赐了。
这,便是华夏文明史,第一个有明确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