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最终决定退让一步:与匈奴人握手言和!
在握手言和即结盟的同时,明确以长城为汉匈双方分界线,并行和亲稳住匈奴,好为汉家处理内部问题,争取到足够的时间和战略空间。
以,就是汉匈平城战役最精简、最通俗的总结概要和复盘。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平城战役,汉家没输
非但没输,还多少占了点便宜!
若非自己内部有问题有异姓诸侯需要处理,且汉家急着进入稳定发展期,平城战役甚至很可能继续打下去,而且绝非匈奴人想握手言和,就能就此打住的!
就这么一场战争,汉家无论是在社会舆论,还是在史料记载,都从不曾有只言片语提及没输占了点小便宜之类的字眼。
非但没有实事求是的给出小胜的结论,反而营造出了举国下屈辱、悲愤,后世子孙、君臣张口闭口白登之耻的悲观氛围。
究其原因,不外乎对华夏文明而言,这样一场平城战役,根本没人有脸说汉家打赢了。
自太祖刘邦身陷重围,被狄酋掌握生死的那一刻起,汉匈平城一战,就已经是汉家铁输,区别只在于输多还是输少的问题了。
若是白登之围后,平城战役直接结束,那汉家就是满盘皆输,面子里子都丢了个干干净净!
按照战役后来的实际发展,汉家也仅仅只是找回了些许面子。
毫不夸张的说:就算白登之围后,汉家下知耻而后勇,直接逆推到龙城,把胆敢兵围太祖的冒顿单于砍了!
把人头拿回长安游街示众,再拿去祖宗庙宇祭奠一番对于汉家而言,也根本算不平城战役大获全胜
而是只能算作大仇得报耻辱得以洗刷。
说直白点,就是打平了。
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华夏民族要脸。
但凡丢了脸,华夏民族就不会觉得自己还有机会赢
只有让对方也丢了脸,甚至是为羞辱自己付出代价包括、但不限于生命的代价,华夏人才会觉得:嗯,扯平了。
反观匈奴人呢?
嘿!
当年平城战役,汉家小胜,匈奴小败
结果战后,整个草原都在传:汉人的皇帝,被大匈奴最伟大的冒顿单于,给硬生生打怕了!
怕的都不敢继续打下去,跪在地亲吻冒顿单于的脚趾,祈求伟大的冒顿单于,怜悯的恩赐汉人和平了!
伟大的冒顿单于怜悯汉人,赐予了他们和平,汉人皇帝为了感谢伟大的冒顿单于,更是愿意将自己最美丽的女儿,进献给冒顿单于享用!
只能说,但凡是和萨满教扯边的文明无论是这个时代的匈奴人,还是后世的阿三哥,都是多少沾点抽象的。
平城战役匈奴小败,汉家小胜,草原的舆论尚且如此
后来发生在汉匈双方之间的摩擦,自更别提了。
草原口口相传:孝惠皇帝年间,吕太后对于冒顿单于要不要嗨皮嗨皮的提议,表示自己根本不配得到冒顿单于的临幸!
为了表明愧疚,还网罗了汉人最美丽的百名女子,进献给了冒顿单于!
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那场由老单于发起的大规模入侵,在草原的野史传闻,更是野的只剩屎了。
什么,太宗皇帝跪在长安城外,祈求老单于别攻破长安啦
什么,薄太后不惜以自己的身体为代价,来祈求老单于退兵,却被老单于嫌弃薄太后年老色衰啦
以至于太宗皇帝亲笔写下汉匈盟约,愿意世世代代以弟弟侍奉兄长的礼仪,侍奉匈奴之类。
对于这样的舆论,汉家下,其实是多少有所了解,却又有苦说不出的。
你说人家是在吹牛吧?
确实在吹
可你要说人家没有吹得那么牛吧?
偏偏人家刚好就比你牛逼,能让你没脾气!
于是,汉家只能忍气吞声,以事实为依据,接受自己不如匈奴人那般强大的客观事实,并在事实基础积蓄力量,以图将来。
反观匈奴人,却是被充斥草原空满天飞的牛皮,给捧的越来越傲慢,以至于都开始教导后代:汉人天生弱小,永远都无法击败强大的匈奴了。
也正是在这个舆论背景下,草原游牧之民对于华夏农耕之民,才会带着天然的鄙视和轻视
认为汉人的农民,不过是匈奴人养在汉家地界的奴隶,等秋收从田间收获了粮食,作为奴隶主的匈奴勇士,就可以去把奴隶们耕作出来的粮食带回草原。
什么?
奴隶不愿意?
反了他!
既然没有做奴隶的觉悟,那就杀掉!
舍不得杀,就带回草原带在身边,好好教教他们:如何做好一个奴隶!
这一切,原本运行的非常顺利。
匈奴人吹嘘自己的强大,却有足够支撑他们牛皮的赢实力,这个牛皮根本吹不破,也没人有实力戳破匈奴人的金刚牛皮。
时间久了,连匈奴单于都不记得实际情况了就连发给汉人皇帝的国书,都是以兄长对弟弟、晚辈的口吻,动辄责问、训斥。
如果不发生意外,这样的状况,要一直等到冠军侯大破龙城,把单于一大家子都拖回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