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影响深远大杯
九月二十三日。
江淼一行人沿着石羊河平行的公路,一路向北缓缓前进。
从凉州城下高铁之后,安保部提前准备的安保车队,就载着众人向民勤县行驶过去,一路上的行驶速度并不快,主要以安全为主。
进入民勤县的南部边缘,就可以看到金黄的大豆田与周围的沙漠融为一体。
进入民勤县南部的检查站,从这里开始,采用了宽进严出的管理策略。
和大豆相关的所有东西,都会受到严格管控,粒豆片叶都不允许带出民勤县。
靠民勤县南部的区域,种植的大豆品种上是仙丝1号、仙丝2号,这两个品种都是类蚕丝蛋白的大豆品种;
而仙丝3号、仙丝4号,则是类蜘蛛丝蛋白的大豆品种,这两个品种主要种植在民勤县的北部地区,也是沙漠腹地之中。
这种种植规划,就是因为类蚕丝蛋白不能用于特种材料的深加工,因此重要性稍微低于类蜘蛛丝蛋白的大豆品种。
其中以仙丝4号的价值最高,因为这个品种的豆丝经过深加工之后,纤维的横截面直径最小可以做到19.4纳米,这也是生产超细硅纳米管的核心原材料。
在实验室中,江淼利用特定频率的激光,烧结硅藻豆丝,在破坏其内部蛋白质结构的同时,又将蛋白质中的磷碳成分和硅外壳融合在一起,可以形成孔径直径8纳米到18纳米的不同尺寸。
可以控制孔径的不同尺度,是非常重要的工艺。
比如水银硅管,这东西看起来就水银注入硅管之中,实际上没有那么简单,其中三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硅纳米管的孔径,同时还要求硅外壳厚度在一定范围内,以及管内不能残留碳磷氮之类的成分。
孔径可以通过预处理豆丝的纤维,让豆丝蛋白的直径达到要求的尺度。
比如水银硅管的内管孔径,就要求为86纳米到88纳米之间。
而不能残留氮磷钾碳之类的成分在内壁,那就通过镀铜工艺,先将硅藻豆丝固定,再使用加热工艺,让硅外壳的内壁和豆丝蛋白发生分离,再使用机械力缓缓抽出其中的豆丝。
当然,这种工艺并不是完美的,很容易在抽丝过程中,将豆丝拉断,让一部分豆丝残留在其中。
另一种工艺是垂直升华工艺,就是让硅管之中的豆丝蛋白被特定频率的激光加热,然后迅速升华成为气体,逃逸出硅管内部。
但是这种方法也有缺点,那就是磷钾钙容易沉积在硅管内壁,从而影响硅纳米管的导电性能。
江淼想到了一个补充工艺,那就是通过镀银,让这些经过垂直升华处理的硅管变成电磁管道,然后加入大量纳米铁粉,来回进行电磁加速,让纳米铁粉摩擦硅管内壁,从而将残留在内壁的沉积物研磨掉,最后去除纳米铁粉和外壳的镀银层,就是非常纯净的硅纳米管。
如此复杂的工艺,注定了可以使用在超导的水银硅纳米管,其成本会变得比较高。
…
经过几个检查站。
车队终于到了民勤县。
由于被环形的大豆农场包围在中间,民勤县的风沙少了七八层成,至于仙丝大豆可能会引起的干燥,这对于民勤县而言,并没有什么影响,因为当地本来就非常干燥。
下了车,江淼感受到了空气的干燥。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无静电丝绸衣服…”
路边的一家服装店的大喇叭,正发出各种宣传产品的声音。
江淼走过去,店里的老板娘眼睛非常尖,她看着前呼后拥的江淼,便知道这是大人物,便笑呵呵打招呼:
“欢迎光临,客人看看,这些都是咱们民勤的丝绸布做的。”
“你们动作还真快,这布料才生产不到半个月,你们就开始做衣服了?”江淼开着玩笑,同时也触摸了几套衣服。
老板娘笑着说道:“我孩子在布料厂当主管,他出钱让我开的服装店,他说这个布料非常好,和天然蚕丝差不多。”
对于管理人员的亲朋好友开店铺,江淼倒是没有说什么,他笑着问道:“听老板娘的口音,是苏南那边的吧?”
“是呀!我和我家老头子都是苏南那边的,上个月才过来民勤开店,我家姑娘在网上开店铺。”老板娘如实回答。
“西北的气候不容易适应吧?”
老板娘点了点头:“这里很干燥,我和老头子都在屋里面呆着,开加湿器会舒服一点。”
江淼试了一下几套衣服。
“穿起来很舒服,都包起来吧!”
“没问题,客人。”老板娘喜上眉梢,手脚麻利地将衣服包起来。
江淼则趁机看了一下这些衣服的标价。
价格并不是很高,例如长袖衬衫价格都在120块钱到150块钱左右。
那些内衣、睡衣之类,价格也是差不多,在50块钱到300块钱之间。
这个价格属于偏低了。
其实这也是豆丝布料的成本造成的。
天然蚕丝一吨要二三十万元。
而豆丝生产的人造蚕丝,一吨的原材料成本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