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见闻(2 / 4)

壳、响螺、石器和木器。

这样一个遗址才可以开发成为一个博物馆。

不然那些只有几个土坑和少量石器的遗址,如何开发?让游客去看土坑吗?门票钱都不够博物馆的维护费用。

两人从博物馆出来,在博物馆门口则是沙坑合作社经营的海鲜大排档和纪念品商店。

书雅进了纪念品商店。

“这个是刚才在博物馆里面看到的响螺吧!”

老板娘笑呵呵介绍起来:“靓女,这个响螺是可以吹的,你看…”

一边说,老板娘一边拿起其中一个锯掉了一小块尾巴的响螺,鼓气吹了一下。

卟卟卟…

除了响螺,还有一比一复刻的青铜器,比如那个刻有楚国赏赐内容的青铜镜,在纪念品商店里面就有一排。

然后就是各种小玩意,还有从陶河镇采购的各种廉价珠宝首饰。

书雅就买了一个响螺。

而江淼则买了一套一比一复刻的鳄鱼皮甲,这一套鳄鱼皮甲要八千多块钱,使用了岭南本地养殖的鳄鱼皮打造造的。

其实沙坑遗址的墓葬区域内,除了发掘出来的5套比较完整的鳄鱼皮甲,还有发掘了8套比较完整的犀牛皮甲。

不过现在犀牛是保护动物,因此只能开发鳄鱼皮甲作为纪念品。

买了纪念品。

两人又来到了隔壁的“彩贝部落”。

所谓的彩贝部落,就是这个部落的名字,这是楚国官方给命名的,因为这个部落臣服楚国之后,进献了很多砗磲贝、珍珠和红珊瑚给楚国,故而被赐名为彩贝部,这是青铜镜背后的27字铭文描述的内容之一。

而这个“彩贝部落”,其实就是一家大排档。

江淼夫妻俩过来的时候,不少游客正在窑番薯和做叫鸡。

除了这些本地常见的烹饪方式,还有复刻彩贝部落的古代烹调方式,那就是“石板烧”、“石锅鱼”、“大贝锅鱼”等。这是通过考古发掘的石器,推理出来的古人烹调模式。

不过彩贝部的大贝锅鱼,显然是复刻不了,因为这些古人用的大贝,就是大砗磲贝的贝壳,这东西现在可是濒危动物,哪怕是进口南太平洋岛国的砗磲贝,也是违法行为。

现在的大贝锅,是去专门定制的陶瓷锅模仿的。

“这家店的生意不错呀!”书雅坐电风扇旁边,看着几乎爆满的场地上,大概有一两百人左右。

江淼看到不少游客都是一家老小过来的,显然这种旅游模式,比较适合有小孩的家庭,既可以旅游,还能认识一下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

“江总?”

听到这个声音,江淼转过头去,发现是顾海景和他老婆,还带着一个小女孩。

“顾总,好久不见了,这你孙女?”

顾海景笑着坐一旁:“江总目光如炬,这是百鸣的大女儿,我今年将公司交给他管理,现在和老婆游山玩水,顺便带带孙子孙女。”

“原来如此,休息一下也好,毕竟公司终究要交给年轻人的。”

“江总和夫人也出来游玩?”

“是呀!这几天刚好有一点时间,就陪书雅出来走走。”

顾海景笑着说道:“江总的事业那是越来越大了,你们公司的鲑鱼现在可是非常热销,就是投资成本比较高,不然我都想搞一个低温室内养殖场。”

“哈哈,这个投资对于没有技术的企业,是一个极有可能亏本的生意。”

“哦?我前几天还分析过,确实存在不小的亏本风险,不知道江总是如何解决的?”

江淼解释了起来:“目前我们的鲑鱼批发价,都在一公斤80∽90块钱,低温养殖场的水体要维持低温,每立方米水体每个月差不多要30度电,我们养殖场的养殖密度为30公斤每立方米,加上其他费用,平均每条鲑鱼,每个月需要投入4.5到6.5元的综合投入。”

“一条粉鲑养殖到两公斤,需要六个月时间,累计成本差不多每公斤15元左右,出厂的时候,每公斤粉鲑的毛利在70块钱左右。”

顾海景一下子就弄明白了其中的关键点:“是养殖周期吗?”

“没有错,养殖周期每增加一个月,养殖综合成本就增加4.5到9.5元左右,特别到后期,随着体型越来越大,需要的活动空间和进食量也越来越大,这会逐步推高养殖成本。”

了解过相关情况的顾海景,微微点了点头:“以挪威的陆基养殖模式,最快也需要20个月,而且20个月周期只能生长到三公斤出头,大西洋鲑的每公斤成本就需要35块钱到40块钱了,一旦市场价跌破40块钱每公斤,这种养殖模式就会变得无利可图,甚至会进入亏本状态。”

“我们公司是靠压缩养殖周期来实现盈利的,目前粉鲑的养殖周期为六个月左右,红鲑为八个月,狗鲑和银鲑为十二个月,帝王鲑为十八个月。”

“体型可以达标吗?”

“当然,比如帝王鲑,我们公司的养殖模式下,十八个月基本可以生长到12公斤到13公斤,养殖成本每公斤17块钱左右,利润是比较可观的。”

顾海景羡慕不已:“这个成本可以碾压进

最新小说: 再沉溺 马甲们的早死白月光 身为龙族的我才不要拯救世界! 灾年先断亲,手持空间赚翻天! 我靠弹幕扭转人生 六代机落后?鹰酱直呼人言否? 台球博士 重回千禧年,弥补遗憾 开局觉醒蛊师,谁说虫族不算蛊? 兔子不吃窝边草,可盛总是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