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加德是国际合作组表现很突出的学者,他是一名比-利时的理论物理学家,带队参与过核子组织的实验研究。
另外,他对于源点论的研究很深入,发表过几篇强力、引力以及电磁力关联研究的论文,得到了物理界极高的评价。
尤其是对于引力和电磁力的关联研究,他做了很多精细的计算分析,帮助根特大学的强磁团队攻破了引力制造技术的壁障,使得其实验制造出0.39倍率的地球引力。
根特大学的强磁团队,也凭此一跃成为了‘掌握国际最高端引力技术’的团队之一。
这绝对是非常了不起的。
国际上有很多团队都专注于‘引力技术’的研究,根特大学的强磁团队根本名不见传,不管是经费还是人才都远远落后,结果却掌握了‘除国内外最高端的引力技术’,可见贝尔加德的研究有多么重要。
于飞的介绍都满是赞赏。
张硕也听过贝尔加德的名字,他和贝尔加德握了下手,解释道,“混乱力场设备有安全防护,主设备内部也有针对强力穿透现象的防护。”
“从数据上来说,强度增加不超过三倍就不会有风险。”
“我们的粒子对撞机性能……”
他说着摇了摇头。
吴建宁等人听着有点尴尬,但张硕说的就是事实,超子数量增加的方式最直接的就是增加粒子对撞的强度。
粒子对撞强度上限,取决于粒子对撞机的性能。
高能所的粒子对撞机是在30年多前制造的,性能上早就被淘汰了,混乱力场的实验要求不高,暂时还能跟上,但若是想大幅度提升超子数量也不可能。
以现在的强度需求来看,最多再提升一倍就达到了粒子对撞机的极限。
其他国际学者倒是没在意粒子对撞机的性能,因为性能就摆在那里,在意不在意都不会改变。
好多人都开始期待新的实验基地。
混乱力场研究项目计划已经启动,新基地也在建造中,超大型粒子对撞机就是重中之重。
虽然建造的速度很快,但超大型粒子对撞机需求太高,包括技术、材料、设备等等,要完成至少还需要一年以上,慢一些也许就要两年,甚至更长一些。
……
在接待室里,张硕简单说了实验问题。
之后就是召开会议。
物理中心、实验基地的重要人员都有参与,还包括国际合作组的二十多个代表。
在会议上,张硕再次对于实验方案进行说明。
这次说的就更详细了。
等实验方案说明了以后,有些人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但都是和理论有关,和实验方案没有关系。
所有人都知道,张硕的观点就代表了实验方向,开会去讨论就只是走个形式而已。
现在混乱力场的研究只是初期,并没有构建出完善的理论,即便是基础的实验,也没有完善的理论支持。
新的实验方案,也只是有个想法‘试一试’而已。
好多人都这么看。
张硕是新物理方向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他拿出了新的实验方案,当然不会有人反对了。
在会议结束以后,新实验方向确定下来,后续就是准备实验了。
实验方案提交给了上级部门。
王老师又来了。
实验方案上报了以后,王老师马上就看到了方案报告,而实验的改变也意味着‘增加风险’。
王老师当然不会否定实验方案,任何研究都不可能做一成不变的实验,有新的实验才能有新的发现,否则就不会有进步了。
王老师关心的是实验安全问题,他非常严肃认真的说道,“新的实验,意味着新的风险,必须要注重安全问题。”
张硕、于飞,再包括廖振宇、石秋玲等人都认真听着。
“在安全问题方面,直接参与实验的人员尤其要重视,你们是在一线面对风险。”
“其他人也要重视……”
“乌拉乌拉~~~”
王老师又说了一大堆,随后认真对张硕说道,“张院士,你一定不能留在实验间。”
“一线的实验风险太大了,不能出任何问题……”
张硕有些无奈的点头。
他当然不会在一线进行实验,即便没有王老师提醒,其他人也一定会让他远离。
问题在于,不能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出来啊!
其他人的感受确实不怎么好。
比如,于飞。
他是实验的直接负责人,似乎也没有人关心他的安全,即便为了个人威望,他也必须要留在实验间,站在一线主导实验工作。
“新一次实验,风险变大了,所以风险都要我们来担……”
听听就很无奈啊!
当然也没有人在乎他的感受,旁边就只有他要参与一线实验,廖振宇也好、石秋玲也罢,都要留在物理中心主导工作。
吴建宁,则是要主导离子对撞实验,是在主实验室工作。
……
新实验的消息发不出去,顿时吸引了诸多学者的关注,甚至是国际物理界的关注。
混乱力场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