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解决。
他做不下来,不能质疑别人做不下来吧?
孟志林是质疑的,但知道不能说出来,就像自己解决不了一个数学问题,不能直接说其他人也解决不了吧?
现在的情况就很类似。
孟志林认为张硕也解决不了,张硕的想法是没有问题的,他也是极为罕见的天才,数学天才、物理天才、科学天才。
但是,电力系统和他擅长的领域没有关系。
“算了,看看吧。”
“接下来,我也管不到了,他要怎么做就怎么做,我就看能做出什么!”
孟志林叹了口气,只能选择暂时性的妥协。
他没办法直接去质疑,也不想和张硕起冲突。
很简单,因为对方是张硕。
在高端技术研究领域、军防保密性科技领域,他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也认识几个顶尖的老师,但放眼国内外科技领域,就根本算不上什么了。
张硕就不一样了,他是国际公认最顶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新物理方向的影响力,不是任何其他人能够相比的。
说一句,张硕引领了人类实现新物理的科技革命,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在学术领域和个人影响力方面来说,他和张硕根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但是,跨行如隔山。
在电力技术领域中,张硕可远谈不上专业,甚至可以说没有做过相关的研究。
“不跟年轻人一般见识。”
“30多岁,这么高的成就,即便是不懂的领域,也肯定非常高。”
“反正都让你干了,我也没有插手,倒是要看看,胡乱指挥之下会有什么结果!”
……
孟志林什么都不管了。
在氢弹电池电力输出的设计研究方向上,工作都交给了张硕来负责。
现在研究组的重心就在这里,搞定了电力输出的问题,才能以此为基础做其他的设计和测试。
孟志林就变得很清闲了,他每天基地内到处逛逛,有时候会议都不参加了,实验间也只是看看,似乎是了解一下工作进度。
氢弹电池电力输出的设计研究工作,确实和他意料的一样,全部推翻重新设计以后,迟迟都没有大的进展。
每天都是在论证各种细节问题,有些主体的设计要进行改造,还需要专门定制一些设备和部件,导致耽搁了不少的时间。
有些部件返厂再制造,又或者是定制新的部件,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
一个多星期,连主设计都没有装配好。
过了半个月时间,设计方案才全部敲定,工程人员也按照设计,围绕氢弹电池做大量的改造工作。孟志林去实验间的次数也变多了,有时候,一待就是一个上午,就想看看怎么设计安装的。
他根本不看好张硕领导的工作。
氢弹电池电力输出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要把需求非常高的变压电控装置,体积压缩十倍以上,还需要保证电力的稳定输出,且不能影响有电力逸出。
这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
张硕则是依靠其他小组上报的设计,还有一些讲解的内容,就敲定了最终的设计方案。
这种方案,有什么意义呢?
就像是学生用浏览器搜索了一大堆的理论知识,然后写了一个应用的设计,其中肯定有各种各样的bug。
换做真实的研究,也就是测试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赵括啊!”
“纸上谈兵,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这样的设计方案,测试不出现问题才怪了……”
孟志林是这样想的,但他没有和其他人说,因为不管是领导,还是其他的研究员,都对张硕更有信心,他有什么想法不重要。
这种情况让人很难过,但对方不碰壁能听他的吗?
……
当进入到制造安装阶段,除了孟志林以外,研究组的所有人都非常的忙碌。
张硕的研究方式和孟志林存在明显不同。
孟志林是先做主体的设计,主体设计安装调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再和其他人讨论解决。
张硕则是敲定了整个设计方案,主体再包括细节都是联通在一起的。
就像是盖一栋大楼,设计方案都摆在那里,按照设计方案去建造就可以了。
等全部都制造安装好,以后再进行整体的测试。
这就大大降低了难度。
其他人按照设计方案去安装就可以,根本不用怎么解决碰到的问题。
当然有好处,就有坏处。
如果在后续测试中碰到了问题,因为连细节的安装都做好了,再想进行调整就很困难。
尤其是碰到大的问题,可能会推翻所有的设计,让所有的工作以及努力付之东流。
其他人就不用考虑这么多复杂的问题了。
他们只是按照工作安排,一个部分一个部分进行安装,因为中途不会碰到问题,安装速度还是很快的,只费了三天时间,所有部分都已经安装好。
下一步就是进行氢弹电池电力输出系统的调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