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不多,也是在计划中的,一则是为保证安全性,二则也是一个个实验中不断上升的材料密度,来拿到更精确地数据。
当材料密度高,理论来说维持区间温度的时间就会变长。
连续几次都是如此,就可以认为是理论得到了验证,技术方面也没问题了。
再下一步,就要朝着应用转化方向走了。
比如,改造添加核转电装置,来让设备源源不断输出电能,并做基础实验测试。
当能够稳定对外输出电力,也就代表掌握了核聚变电池技术。
然后,就是安全测试。
安全测试,需要不断增大原材料密度,并增大反应强度来测试设备的极限,危险性还是比较高的,同时也是技术应用前的最后准备。
不管怎么样,研究走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后面就容易多了。
实验基地内部召开了总结性会议,会上说明了实验数据,总结了碰到的问题,也交代了下一步工作等等。
会后,基地向上级打了报告。
实际上,科技工业局第一时间就知道了消息。
李老师百忙之中,也关注了实验情况。
当得知实验取得成功,调节材料的作用被验证时,他忍不住赞叹道,“又是一项重大技术啊!”
“调节材料的作用被验证,也就代表氢弹电池技术没有了不可跨越技术屏障。”
“应用,是早晚的事……具体什么时候能应用?”
他还是很关心这一点。
佟智国说道,“应用上也不确定,实刚刚开始,估计最少也要一年吧。”
“如果一切都顺利,可能只需要半年。”
佟智国预估的时间让李老师有些惊讶,他问道,“样机制造也要很久吧?”
“不会。”
佟智国摇头解释道,“如果到了应用那一步,制造反倒不是问题,核聚变电池,最主体的部分是真空反应炉,后续还要进行核转电的研究,我问过宋保国教授,他说核转电装置也很容易,只是需要简单改造一下,技术复杂性来说,甚至赶不上发电机。”
如果是托卡马克核反应堆,制造装置怎么也要两年时间,最快的情况下,一年也不可能完成。
主要是因为多数部件都是定制的。
现在的实验设备不一样,核心就是真空反应炉,后续添加核转电装置,技术需求也不高。
装置、技术的核心还是调节材料。
只要调节材料配比没问题,其他都是很容易的。
……
大洋彼岸,信息中心大楼。
麻省理工大学核反应堆研究学者丹尼斯-怀特、泰勒-威尔逊,一起坐在接待室里等待着。
他们是被邀请过来的,但来信息中心以后,就一直待在接待室。
两人心里都有些忐忑。
丹尼斯-怀特则还有一点期待,“泰勒,你说会不会是他们准备支持我们的研究?”
“不会。”
泰勒-威尔逊摇了摇头,猜测道,“如果是支持研究,不会让我们来这里,应该和情报信息有关,或许是新核物理?”他说着眼前一亮。
怀特说的研究,就是托卡马克核聚变反应堆。
他是麻省理工核聚变反应堆项目负责人,二十几年以来,研究可以说成果斐然。
去年的时候,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在材料的突破上。
实际上,托卡马克控制核聚变最大的难关就是材料,技术本身已经非常成熟了,材料才是难以突破的关卡。
他们找到了一种新的超导材料,可以让超导控制温度从4开尔文上升到20开尔文。
这样就可以让核聚变反应堆的成本降低到原来的四十分之一,反应成本大幅度降低,投入应用的可能性变得更高。
世界各国可控核聚变技术方向是存在不同的。
丹尼斯-怀特团队约束核聚变是利用惯性控制,而国内团队更倾向于磁性约束。
当然,已经不重要了。
国内公开新核能源技术,并宣布建造世界首个新核能源电站后,全世界的核聚变反应堆研究都受到了影响。
丹尼斯-怀特团队也一样,他们失去了资金支持,研究根本进行不下去。
他一直不断地奔走,就是希望研究能重获支持。
可惜,收获寥寥。
现在突然被邀请来到信息中心,丹尼斯-怀特有点期待能够获得政-fu的支持,就可以继续核聚变反应堆的研究。
泰勒-威尔逊也是团队的一员,他比丹尼斯-怀特年轻的多,也只有30多岁。
威尔逊十几岁的时候,就亲手设计了核反应堆而年少成名,还收到过顶尖决策人的接见。
现在威尔逊成为了丹尼斯-怀特团队的二号人物,只是,一切似乎都不重要了。
什么少年天才、年少成名……
因为专注于核聚变研究,而核聚变又被放弃,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东流。
所以说,选择大于努力。
威尔逊还很年轻,他已经有了新的选择,也就是研究新核物理,直白来说,就是原子核核力拆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