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靠谱吧?”
主任,是项目组人员对张硕的称呼,他已经他已经正式担任电磁学实验室的主任,也是项目的总负责人。
樊有为的口气明显不确定。
“违背常识啊。”
张大伟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心情,“换一个人说同样的话,我会把物理课本拍在他脸上,但是张硕教授……”
他说着都苦笑出来,“就算违背常识……也许他就是对的呢?”
“科学,就是在不断挑战权威中发展起来的,只不过……现在的挑战好像有些太大了。”
樊有为摇了摇头,说道,“张工,也不用想太多,反正我们加入项目就是做实验的,又不研究理论问题,按照主任说的去做实验就好了。”
“也对。”
张大伟轻轻点了点头。
张大伟和樊有为这么想,其他几个研究员也有类似的想法,他们感觉实验内容就是挑战了物理常识。
主动制造引力?
听起来确实是太科幻了。
但就像是张硕所说,若是研究真能够有发现,绝对是历史性的重大成果。
那会是震撼世界的物理发现,也可能带来超越时代的科技,也会让人类对于引力有更进一步的认知。
另一边,薛柏坤找到张硕汇报了设备稳定性测试方面的工作。在汇报工作结束以后,薛柏坤就和张硕谈起了实验主方向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实验流程是什么样的。
作为高精度检测研究领域的专家,薛柏坤也需要知道更多的信息,才能够更好的完成相关准备工作。
张硕仔细说了起来,也说起了实验的难点。
一个是控制。
各方面儿的控制要更加精细,才能做到更精细的检测,而更精细的检测才能找到电磁力、引力的关联信号。
第二就是其他的影响了。
“从理论方向出发,最担心的是实验过程会不会引起粒子微观力场作用。”
“电磁力,可不止是宏观的,微观作用也很大,引力也是这样,即便引力对于微观粒子影响很小,但影响确实是存在的。”
“如果外在的电磁场,影响到了微观粒子,那么数据就会变得很不精准。”
薛柏坤疑惑问道,“你说的影响指的是粒子和粒子之间?”
他们实验所用的是粒子束,或者是质子束,或者是中子束,并不存在电子的影响,那么引力的影响就会产生在粒子之间,而电磁力的影响也可能同时出现。
张硕轻轻点了点头。
薛柏坤疑惑的想了想开口问道,“主任,,你是担心粒子束会出现不稳定?”
“有这方面因素。”
这次张硕重重的点了一下头,他确实有相关的担心,即便做的实验不牵扯强力、弱力,但力场会影响所有的粒子。
粒子所产生的场力影响到管道材料,爆炸也是有可能发生的。
当然,出现爆炸的可能,肯定远远小于强力的研究。
但不管可能性再小,还是存在可能的。
如果想想墨菲定律,那么实验安全就会是很大的问题。
这也是必须注意的点。
薛柏坤忽然开口道,“我对于理论之类的内容不太了解,但从实验上来看,为什么不用稳定元素进行研究,而用粒子束呢?”
“如果是用稳定元素进行实验,检测会变得很容易,同时,可控性更强,实验也会更稳定吧?”
薛柏坤的口气很不确定,因为他不了解理论原理。
张硕听罢确实愣住了,他站起来踱着步,仔细想了好半天,发现自己陷入了经验和知识带来的‘认知障’。
之前做的所有的实验,都是以粒子束作为研究对象。
前世的实验用的是粒子,高能物理实验用的是粒子,强力拆分实验的研究对象也是粒子。
薛柏坤一句‘外行’的话,却直接说到了重点,研究电磁力和引力的关系,并不一定要用微观粒子作为研究对象。
单元素物质也可以!
研究单元素物质好处太多了,他们能够轻松控制把物质加热到所需要的离子态,并且现象会更加的明确。
单元素物质的稳定性更高,控制起来也更容易,数据信号也会更加清晰。
一言惊醒梦中人!
“对,说的太对了!”
“应该有单元素物质,而不是粒子束。”张硕很用力的点头,“薛教授,你的一句话让我豁然开朗啊!”
“之前的研究对象一直都是粒子束,下意识就觉得还是要用粒子束,实际上,把单元素物质加热到离子态,只要稳定控制起能量强度,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当然,缺点也是有的,比如,因为信号不明确,就很难检测出来。”
“但是,对比优点来说,我们必须要试试才行!”
这也是单元素物质对比粒子束唯一的缺点。
如果研究对象是粒子束,因为粒子比较单一,数据呈现的会更加清晰,即便是产生十分微弱的引力信号也能够检测出来。
单元素物质,会受到很多内在因素的影响,就需要更明确的引力信号才能确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