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庆历二年春
“多谢王郎。”
苏泽向王安石道谢,接着掩上了房屋的大门,对着王安石说道:
“寒舍潦草,还是去坊外茶肆相谈吧。”
刚刚随孙捕头进屋的时候,王安石也看出来,苏泽和自己一样都是家徒四壁的穷酸寒士,也点头说道:
“找个街边茶摊就行。”
两人从里弄出来,很快就见到了一条繁华的大路。
和唐代四方的长安城不同,汴京这座依水而建的漕运城市,形状要不规则得多。
而商品经济的繁荣,也让唐代那种只在坊市进行商贸的城市治理模式行不通了,百姓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商品经济,所以虽然宋代还分里坊,但是已经不像是唐代那样用围墙相隔,而是用道路四通八达的连通起来。
沿街的商铺也十分的繁荣,不少摊贩就在沿街贩卖早点,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苏泽找了一圈,找到了一家兼卖早点的茶摊,带着王安石坐了过去。
茶博士似乎也认识苏泽,热情的端来两个茶碗,又从炭火上提起一支茶壶,张开两张马扎,给两人布置好了座位。
“再来两张豆饼。”
“好嘞!”
茶博士又麻利的将包好的豆饼放在炭火中央的铁盘上,铁盘中残存的油脂很快就将豆饼煎到金黄,发出香甜的味道。
这种豆饼其实就类似煎饼,内部都是混合了少量的豆馅,据说原本是北面契丹的食物,是随着往来东京的辽使和商团,在汴京城内流行开的。
两人坐下后,王安石就开口说道:
“苏郎,王某确是一介迂人,想听一听你对今学的看法。”
苏泽这才明白,为什么王安石会突然找上门来。
和普通读书人不一样,普通读书人都不愿意被人称呼为迂人,但是王安石却将“迂阔”当做理想主义者的勋章。
他曾经写诗赞扬过孟子,“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所以在听说到苏泽对自己的评价后,王安石并不以为意,反而兴冲冲的找上门来。
看着王安石的目光,苏泽也明白了他的想法。
作为一名读书人,王安石今年才二十二岁,正是渴望交友,和人交流的年纪。
但是作为一名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他又时常陷于孤独和痛苦中。
同时代的青年读书,大多就是为了科举,为了做官发财,而王安石的孤独,就源自于和同辈青年的格格不入,所以他非常渴望有能够理解自己的友人。
迫不及待的询问苏泽对今学的看法,就是王安石渴望了解苏泽学术志向,看看他能不能和自己交友。
苏泽叹息一声,他何尝不是寂寞的,饮下一碗茶水后,苏泽说道:
“苏某以为,如今诸学之中,苏某最喜《易,而后是《孟子。”
王安石眼前一亮。
如今科举的主要考取内容,《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谷梁传、《公羊传为小经。
再加上必考的《论语,《孟子一书在北宋并不被重视,有志于科举的年轻人甚至都没几个读过孟子。
《周易虽然是小经,但是小经一般也只考墨义,所谓墨义,类似现代试卷中的默写,只需要死记硬背就行,也鲜少有人研究这本书的。王安石对于《周易没有多少研究,但是却尤为喜欢《孟子,听到苏泽这么说,颇有些寻觅到知音的感觉。
苏泽说道:
“苏某最喜欢《易中的这句话,‘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听到这句话,茶博士已经端上了豆饼,而王安石则抓着筷子,兴奋的在桌子上敲了起来。
茶博士倒是没有任何惊讶,汴京城内特立独行的读书人太多了,他只是放下豆饼就去招呼其他客人去了。
这些读书人虽然怪癖多,但是最要脸面,也是茶肆最好的顾客,反正若是这个年轻书生敲坏了筷子,他肯定会照价赔偿的。
王安石兴奋的搓手,他问道:“苏兄,你也是支持新政的?”
新政。
苏泽想起来,现在是庆历二年,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就发生在庆历三年。
变法新政的风气总不会无故出现,今年朝堂上已经弥漫着呼吁新政的来风,作为最关心时政的年轻士子,王安石也关注到这股风向。
庆历新政,苏泽回忆起这场由范仲淹主导,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和王安石的激动不同,苏泽知道这场新政只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庆历五年范仲淹就被逐出汴京,新政全面失败。
年轻的王安石,应该就是在初入官场的时候,见识到了这场新政无疾而终,这才萌生了自己日后变法的理想。
苏泽说道:
“四时变换是自然之理,王朝兴盛也如同四时变幻一样,需要改革新政来适应新的问题,要不然冬日还穿夏布,岂不是要冻死吗?”
王安石抓着热情腾腾的豆饼,一边用筷子夹着往嘴里塞,一边听着苏泽的话连连点头。
苏泽也用筷子夹起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