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编程上的短板
作为一个高技术人员,吴成海虽然心里不爽,但也不至于为难徐凌这么个小实习生。
晚上接下来的时间里,徐凌仍是自己研究自己的。
到了快十点,小组剩下的人才陆陆续续地离开,徐凌也跟着离开了公司。
……
“会用matlab吗?”
“会用一点。”
“一点就够了,你去把这些数据跑一下,然后把图像画出来。”
“好的。”
第二天,徐凌终于不再是透明人,接到了来自吴成海的第一个任务。
这个要求不难,但徐凌做得很认真,希望能够给吴成海一个好点的印象,在后续让自己能够更多参与进来。
做得认真,但并不慢。只不过半小时,徐凌就把结果展示给了吴成海。
“很好,有需要再叫你。”
吴成海的语气不咸不淡。
然而,一直到全员下班,徐凌都没有再得到工作指示。
徐凌没有灰心,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可能还没达到。
但转眼一周的时间过去。
徐凌每天做的工作最多不过是跑一跑数据,有的时候甚至数据都跑不了。
想要了解小组的研究进度,徐凌还得去问陆清瑶。
按照陆清瑶的描述,模型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实际的实验都快开始做了。
这让徐凌很沮丧。
他自认为自己已经对整个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了解得很深了,建模也是完全可以尝试的。
但事实却是,整个建模过程,自己好像只跑了几次数据。
这与徐凌最初的设想相去甚远。连实验都参与不进去,又何谈提出自己的想法呢?
“组长,我想更多地参与进来。”
这天,徐凌终于忍不住了,找到了吴成海。
“你不是已经参与了吗?”
吴成海慢悠悠地回答道。
“我只不过跑了几次数据。”
徐凌愤愤不平地说道。
“你除了跑数据,你还能做什么?”
吴成海毫不留情面地说道。
“我能够做理论证明!”
徐凌脱口而出。
“理论证明早就有了,不需要再做了。”
“那我还能……”
还没说完,徐凌就被吴成海打断:“你还能建模是吗?”
“对!”
徐凌有些不服气。
“可是,你的编程能力和我的组员相比怎么样呢?”
吴成海反问道。
跟他们相比?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工作者了,怎么比。
徐凌一时间哑口无言。
吴成海继续说道:“他们的能力更强,我为什么要把工作交给你呢?浪费更多的时间成本谁来承担呢。
这里不是学校。我没有你老师那样的职责,还在项目里培养你。明白吗?
你能在这里实习,我愿意把数据交给你跑,已经很给你面子了,我们本来就不缺人。”
徐凌彻底愣住了。
吴成海说的就是事实。
这是人家的公司,是追求效益的,不是自己的学校,也不是在做交流项目。
自己能够在这里实习,都是靠着张忠尧的推荐,为什么还要有这么多的要求呢?
此外,这一段时间的实习,徐凌就没有一点收获吗?
当然不是,徐凌至少了解了这项技术,掌握了不少相关知识,还了解了建模的思路。对于徐凌来说,这些已经是很宝贵的经验了。
想明白后,徐凌低下头,向吴成海道了歉。
吴成海也没有再说什么。
相反,他对徐凌还多了分认可。
……
“最后再跑一次数据。”
吴成海说道。
没错,还是跑数据,但徐凌已经没了怨言。
“建模已经完全完成了吗?”
徐凌忍不住问道。
“是的,我们另一边的实验都已经在做了。”
吴成海回答道。
“那模拟的结果和实验相比怎么样?”
徐凌接着问道。
“还不错。基本上都能吻合得很好。”
吴成海回答时,眉毛有些上扬。
跑了这么久的数据,再加上偶尔和小组成员的交流,徐凌其实对数据有些疑问。
趁着吴成海心情不错,徐凌提了出来:“我观察了之前的所有数据,我发现我们好像没有重点考虑加热系统参数对加热效果的影响,特别是铜线圈的影响。
而且好像没有讨论电磁感应技术对电池寿命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铜线圈,就是需要装载在锂电池内部的用来产生涡流实现加热的装置。
徐凌问出这样的问题,让吴成海很是意外。
思考片刻后,吴成海回答道:“电磁感应技术对电池老化的影响,我们后续会做的,但毋庸置疑的是,电磁感应技术在这方面比之前的外部加热法要更加优秀。
至于你说的加热系统参数的影响,相关的建模有些复杂,而且并不是主要的。
我们暂时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