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寻书院 > 其他类型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171.第171章 违抗太子教令者,格杀勿论!

171.第171章 违抗太子教令者,格杀勿论!(2 / 3)

上煤炭。

毕竟开一个矿场,也就个把月的功夫。

按照现在太子给出的工钱待遇,即便不动用徭役,那也是大把人赶着上工,根本不愁没人做事。

如今晋州那边已经有了样板,只需要按照这个模式进行拓印即可。

“父皇放心,一切尽在掌控中。”

李承乾自信的说道。

李世民感慨:“朝堂百官,皆不如太子也。”

他现在是越看太子越喜欢了。

“父皇,还有一事。”

“但说无妨。”

李承乾想了想道:“我想对整个长安城排水进行改造,马上就夏季了,天热太臭。”

长安道路中间高、两边低,便于水流向道路两侧。

在坊外主街道两边、里坊、东西市及宫苑中都铺设了排水管道。这些排水管道大多是露天的明沟,沟口宽底窄,深度可达两米以上。

这种明沟式的排污渠在秋冬季节相对能起到一定的排污作用,但到了春夏时节,气温升高,污水容易发酵、滋生蚊蝇,导致环境恶化、臭气熏天。

而且由于长安城地形是南高北低、四周高中间低,水流向城中心聚集,不易排出城外,遇到暴雨等极端天气,还容易引发内涝。

历史上,在唐高宗永徽五年,也就是十一年后,发暴雨山洪,来势汹汹,直达玄武门。

外围上千卫士直接被洪水重走,建筑也被冲得七零八落。

还是时任右领军郎将的薛仁贵看到这种情况,急中生智,爬上玄武门上大声呼喊,向宫内示警。守卫寝宫的将士这才带着李治爬到了行宫之内地势较高的地方逃过一劫。

要不是薛仁贵,李治差点就被洪水淹死了。

“太子准备怎么做?”

李世民也是知道这个情况的,便开口问道。

李承乾道:“明渠改暗渠,增加暗渠数目,坊外主街道修三尺暗渠,四面直通护城河。”

“封城内所有渗井,禁止百姓私自挖掘渗井,向暗渠管道内倾倒垃圾、杂物,违者重罚。”

“设环卫司,招环卫工人,每日负责制定区域的垃圾清扫,并定期对排水管道,排水沟,检查井进行清理和维护。”

此时长安城坊内存在大量渗井,因地下水位浅,很容易就能通到下方地下河。

渗井就是倒垃圾的井,很多百姓为了方便,屎尿这些也是往下倒。

这是汉朝就过来传统,汉长安城跟唐长安城不在一个地方,为什么不沿用了,就是因为渗井,所有百姓都往下面倒污水,然后水质卤化。

打出来的井水不叫水了,叫咸卤,又咸又苦又涩,根本喝不了,已经没法住了,所以隋朝就迁都建大兴城。

不过渗井的传统并没有改变,只不过现在的长安城才堪堪六十年,地下水还算能扛。

“太子想怎么做?”

李世民再问道,这就是问如何实施了。

李承乾回道:“全城徭役,共同修建,也好让百姓明白,如何才能更好的维护长安城。”

修建整个长安城的排水体系,这无疑是个巨大的工程。

发什么工钱那就是扯淡了,长安城同样是百姓的长安城,维护家园,人人有责。

反正就是在家门口徭役,把所有坊里的人员都组织起来。

人多力量大,所有坊一起动,这样干起来,自然就快了。

李世民点点头:“好,明日朕让工部出章程,等规划出来,就传告全城。”

全城徭役的情况下,朝廷也没有什么负担,就是安排一些工部的官员去进行指导负责。

况且这是为了长安百姓好,李世民自然就同意了。

“还有些其他方面,届时我安排人去做。”

李承乾补充道。

李世民也没什么意见。

回了东宫后。

李承乾就下达太子教令,至左右金吾卫大将军府。

要求所有金吾卫及下属的左右翊府武侯铺,立即对长安一百零八坊,坊内百姓房屋所有渗井,进行全部掩埋。

同时于坊间各告示所,发布太子教令,长安城内,严禁私自打造渗井,违者罚款万钱,举报有功者奖五千钱。

再传太子教令于各坊坊正,里正,保长,每户门前,按规制造木质垃圾桶。

各户厨余垃圾,生活用品废弃物,如织物废料,陶瓷碎片,竹木器具残件等,统一放置垃圾桶内,由专人清收。

罗会手里有数千夜香郎,这就是环卫司的雏形了。

以这数千人为基础,设立环卫司,再对外招工。

环卫司的规章制度这些,直接搬抄后世就行,每日对街道进行清扫,配备马车,收垃圾桶垃圾统一处理。

包括人畜粪便,泔水,再统一运向城外作为肥料,形成循环。

与此同时,于长安各坊,各街道,修建公共厕所,由环卫司负责管理。

自然不是简陋的茅厕,以石砖修建而成,届时等水泥出了,再刷上一层水泥,主打一个公厕也精致。

一道道太子教令不断往外发,一时间整个长安,都沸腾了起来。

仅仅两天不到,太子教令就如同疾风一

最新小说: 猎魔人:狼学派的狩魔手记 嫌我穷分手,我成曲圣你哭什么? 马嘉祺,我想抱抱你 我杀到了影视世界 分手五分钟[火葬场] 红楼:捡到一只林黛玉 死后变强:我在诸天世界作死不止 筑基期:谁说筑基修士不能斩仙的 冬日回礼 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