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跟分权也有很大关系,大多数政务,都是交给下边的大臣去处理了,最后就是些重要的事情进行批阅即可。
皇权是被分散了,但皇帝本人,也变得更加清闲。
垂帘听政这等事情,算是有好有坏吧。
至少不会因为过度劳累,导致被累死。
二凤还会跟历史上,按时中风吗?
李承乾有些担忧。
原本因为太子谋反,魏王外放,使得二凤心情悲痛,郁郁寡欢。
二凤确实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也是个很感性的人。
都当皇帝的人了,还动不动就哭,这点便能看出来,毕竟他此时已经不需要作戏,可谓是真情流露。
长时间的悲痛,对人的身体影响很大,这就跟得抑郁症差不多。
一般得抑郁症的人,大多都比较感性。
李世民就很符合这样的条件。
老婆死了,长子谋反,次子外放,只剩下个半疼不爱的李治。
对于李治这个儿子,要说李世民有多喜爱,那完全是扯淡了。
毕竟在去掉太子,魏王的两个选项后,李世民都在考虑吴王李恪了,可见李治这个嫡子,在他心中的份量还不上庶子。
要不是长孙无忌等群臣一致强烈反对,恐怕李世民还真想去立吴王李恪为太子。
“殿下。”
内侍文忠轻声呼唤,让思维分散的李承乾反应过来。凝神看去,内侍文忠手中正拿着一幅画作。
下边还有好几个画师,跟少府监的裁缝。
李承乾接过画作看了看,道:“袖口处不必如此宽松,收紧一些。”
“上衣跟下裤要分开,上衣要短一些,不要遮盖住下裤。”
“不用圆领,用立领。”
“腰带不是宽松装饰,要为收紧裤带所用,整体要显得简洁干练。”
李承乾一边说着,一边用笔进行简单描绘。
不过他的画技显然不怎样,只能意会。
唐朝比较流行的是圆领袍,讲武堂的学子们也都是穿的圆领袍。
李承乾在其上稍加改制,从宽松变得修身,有些类似于后世德国的军官服,在他人看来,与戎服的感觉差不多,但又融合了唐朝风格。
好在画师们的领悟能力还不错,一番琢磨尝试后,便就画出了几款李承乾中意的款式。
选中了一款后,就让少府监的裁缝去制作样衣。
敲定完军服后,李承乾又要开始备课了。
新一轮的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讲武堂学子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作为大唐讲武堂学子的文化自信。
虽然这些学子们年岁不小,已经是二十来岁。
但对于他们的人生阅历来说,几乎就相当于一张白纸,李承乾可以在上面进行书写和填充。
这一块,是其他人,或者说当今时代都没有意识到的点。
思想学说,主要是在文人之间流传,谁会在乎大字不识的武人呢。
跟兵卒去讲,岂非是对牛弹琴。
李承乾的讲学内容,初时关注度很高,魏王的人,陛下的人,包括李靖,李道宗等一行讲师,有时也会过来旁听。
只是听了几次后,就觉得没啥大用了。
况且李承乾每次讲学完就会回去,寻常之间也没多少交流。
即便是作为太子亲信的苏定方,都几乎没在讲学的时候跟太子见面过几次。
但所有人都没有发现,这些学子们,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没人意识到,在听太子讲学时,几乎无人分神,皆是认真听讲,哪怕有些听不懂的地方,也会暗暗记下,课后询问其他学子。
太子党跟魏王党的纷争,似乎因为讲武堂的事情,突然就安静了下来。
太子没搞事情,魏王吃亏了几次后,也没再搞事情。
二凤反而觉得有些无聊了。
“太子跟太子妃,编了一套鼓点,说是用作于讲武堂操练。”
张阿难汇报道。
毕竟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止是在讲学上了。
“太子要练兵?”李世民问道。
张阿难道:“应该是练兵,也许是太子有了些新的想法,比如讲武堂的军服,就很是与众不同。”
“太子让少府监连夜赶制,打造三百套,只给了十天时间,过期问罪。”
“最近少府监为了完成太子所安排事宜,把其他事项都停了,还从外边招了不少裁缝来做。”
李世民好奇道:“拿来给朕瞧瞧。”
张阿难既然说这事,自然早就准备好了,很快就让人拿来一套。
并且让一名侍卫穿了军服过来展示。
李世民仔细一看,倒是有几分惊喜。
这套军服上衣为立领设计,立领如刀削般挺拔,紧紧贴合着脖颈,既显得精神利落,又增添了几分威严。
上衣整体较为短俏,恰到好处地停留在腰间上方。
色泽深蓝偏墨色,既不张扬又不失庄重。
衣袖不再如传统圆领袍那般宽松,而是经过收紧处理,线条流畅,凸显出手臂的力量感。
袖口处用精致的纽扣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