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积弊深重(1 / 2)

朝鲜北部是高耸的盖马高原、狼林山脉,中原王朝军队想要翻越过去难于登天,唯一的入口是在西北角上跨过鸭绿江,沿西部沿海平原进攻。

朝鲜的地形特点是东高西低,平原主要集中于西部和南部,东部沿海则是一线狭长的平原。

除太白山脉为南北走向之外,

江南山脉、

妙香山脉、

北大峰山脉、

阿虎飞山脉、

马息岭山脉、

广州山脉、

车岭山脉、

芦岭山脉、

小白山脉、

庆尚山脉,

几乎全是东北~西南走向的。

屁大点地方却有如此密集的山脉,不论行军作战还是粮草转运,难度之大都不问可知。

山水总是相连的,因为山脉是东北~西南走向,所以江河也必定是相同走向,造成了一种山重水隔的态势,易守而难攻。

朝鲜重要的战略据点,几乎都分布在西部沿海的平原上。

而每一个战略据点,都有山脉或者江河作为屏障。

想要占领朝鲜东部和南部,由北向南依次需要攻克的据点包括:

1/鸭绿江边的义州城,这是从辽东进入朝鲜的门户。

2/清川江边的安北城,地势十分险要,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在这里久攻不下,后勤补给断绝后悻悻而归。

3/大同江边的平壤城,这一带是朝鲜北部最大的平原地带。

4/开城,四周是星罗棋布的丘陵,易守难攻。

5/汉江边上的汉城,朝鲜的王京,当年壬辰倭乱碧蹄馆之役就发生在这一带,大将李如松吃了大亏。

6/车岭山脉与芦岭山脉之间的公州、全州。

7/南部沿海的罗州、晋州、金州、庆州。

一路须得过五关斩六将,打怪升级。

老将刘铤全程参加了二十多年前的朝鲜之役,他对熊廷弼和袁崇焕说:

"在朝鲜打仗,唯一行得通的战术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有寨拔寨,有城攻城,只能用蛮力硬打,根本没有用奇谋的余地。"

当年李如松、刘铤入朝,一路狂飙猛进打到了汉城,却拿盘据在南部沿海的全罗道和庆尚道的倭军一点办法也没有。

原因很简单——补给跟不上了。

从南方将粮食转运到北京,然后沿辽西走廊转运到锦州,再从锦州转运到镇江堡,简直能要了人的老命。

朝鲜之役,朱翊钧最高峰也只派出了四万军队,一是无兵可调,二是以朝鲜狭长的鸡肠子似的地形,派太多兵也施展不开。

朝鲜之役,断断续续打了近八年,原因就在这里。

攻打朝鲜,必须速战速决,一旦陷入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后勤补给必然崩溃。

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父子四打高句丽,全都以失败告终。

唐太宗李世民再打高句丽,依然没有打下来。

直到唐高宗李治,才终于拔掉这颗眼中钉。

杨坚、杨广、李世民采取的策略都是由北往南打。

只有李治,采取的策略是联合新罗和百济,南北夹击高句丽。

袁崇焕十二万大军陈兵鸭绿江边,外加二十万民夫,共三十六万人,每天至少要消耗八十万斤粮食。

这是一个极其恐怖的数字,每拖延一天,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常洛制定的是水陆并进南北夹击的战略,可是明朝的水师实在是太菜了。

孙传庭被任命为南路主帅,征调山东、福建、浙江三省水师。

然而三省水师提督一听要远赴朝鲜南部海域作战,争相诉苦。

这个说:"船小难渡远海,只能在近海作战。“

那个说:"船上火炮陈旧,不堪使用,需要换了好炮才能出海。“

孙传庭看着三位水师提督的模样,心中满是无奈。

徐光启向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借战船也极不顺利。三国都怕明朝将自己的战船学了去,不约而同地拒绝。

永乐年间,明朝水师天下无敌。

就是到了正德十六年的屯门之战,

以及嘉靖二年的西草湾之战,

嘉靖二十七年的浙江双屿岛之战,

嘉靖二十八年的福建走马溪之战,

明军打葡萄牙人都算是手到擒来。

可是朱翊钧这个老逼登殆政三十年,水师实力直线下降。

到了万历末期,明军水师战斗力低得令人发指,别说远海了,就是在近海也被人打得抬不起头来。

荷兰人的战船和商船在东南沿海,尤其是福建沿海,简直如入无人之境,嚣张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只需五艘荷兰甲板船齐出的话,普通明军水师一百艘战船,都拦不住。

皇太极在朝鲜立足未稳,正是一举铲除的时候,水师却如此不给力。

常洛恨不能将朱翊钧从棺材里拉出来鞭尸。

李珲和杨鹤困守济州孤岛,粮食即将耗竭,再一次派人送来求救信。

如果置之不理的话,李珲肯定会选择投降。

孙传庭提出:“三省水师虽然不能登陆作战,但

最新小说: 虎贲郎 大唐十万里 尘埃山 重生野生时代 帝秦设计师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废物二十年,醒来便开始抢皇位 大明朝我救定了,康熙来了也不行 大明:爹,造反不是你这样造的! 落榜当天,娶了个首富千金小娇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