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选择
此时,皇帝已经对蔺昭淮的种种看法,极有兴趣,都不怪他跟自己唱反调,而是无所谓颔首道:“说来听听。”
“臣查阅的运河资料,发现吴总督亲自着手此事,进展缓慢,还有另一原因。”
“金陵当地官员豪强,一直对朝廷的运河拨款,虎视眈耽。臣微服暗查过,金陵上至院道府厅,下至监兑押运官、衙役,无不克扣着修缮运河的各项经费,中饱私囊。”
“前两年,吴方漠应该是对此放任不管,借此收买人心,方能联合地方官员一同修好运河,不至于被那些人使绊子。说不准,他自己暗中也捞了些油水。但吴总督刚正不阿,绝不愿与那些人沉瀣一气,没了油水好处,那些人自然不愿配合,于是工程进展缓慢。那些地头蛇甚至打算,推吴方漠再次上位。”说完此言,蔺昭淮自己都觉得讽刺可笑。
明明贪污徇私才是致使国库空虚,效率低下的主因,但吴方漠却只能适当纵容此事。有了油水,那些人才肯配合修缮运河。而吴忠分文不给,那些地方官别说配合,他们恨不得吴忠赶紧被弹劾下位。
到头来,适当地纵容贪污,反倒比清廉为官,办事更漂亮,效率更高。“这样看来,吴方漠也有可能,是因为与金陵那些官员利益,共同被吴忠损害。他们无法中饱私囊,才决心动手?”言罢,皇帝面上浮现出一丝莫名的笑容,端详着眼前的年轻人。蔺昭淮迎上皇帝目光,不卑不亢道:“陛下所言甚是,此乃第二种可能。但臣愚笨,无法判决两种可能,孰真孰假,还请陛下圣裁。”话音刚落,皇帝笑容更浓,只打量着他,迟迟没有接话。蔺昭淮此举很是明显,他将此事的"真相",交由皇帝抉择。直到今日,皇帝才开始拿正眼瞧眼前这个年轻人。一直以来,他拿蔺昭淮当他儿子的伴读、同伴、日后的辅佐。但今日,他倒觉得,这个年轻人已经超过朝中许多老臣。蔺昭淮从入殿以来,所禀报之事,远超出皇帝的预料。他从同一件事情上,推理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第一种,便是吴忠罪有应得。
他前两年让吴方漠替自己处理运河之事,自己最后坐收渔利,但技艺不精,反而导致劳民伤财,工程进展缓慢。
而吴方漠与当地官民,深受此害,便打算联手扳倒吴忠。但最后事情脱离他们掌控,吴忠没有被推下位,而是直接丧命。若是皇帝采用此答案,他便能将吴忠之事,作为百官教训,最后轻罚吴方漠以及吴贞。
这样一来,此事最大受利者,便是金陵当地官民。他们满意了,愿意配合,皇帝再派一个懂事的官员接任吴忠之职,运河修缮完工,指日可待。但坏处是,贪污之事不会遏制,反而会愈演愈烈。第二种,便是吴方漠利欲熏心。
他前两年执行运河之事,与当地官员贪污朝廷拨款。拨款经过层层盘剥,最后才能落到运河正事上。
奈何,吴方漠确实有两把刷子,加上当地人捞够油水,极力配合,运河工程居然进行得还不错。
但吴忠上来后,不玩他们这一套,结果被联合抵制,不仅工程缓慢,而且吴忠自己都丢了性命。
若皇帝采用此答案,他便能将矛头直指金陵地方官。有了吴忠这一受害者,皇帝可以借此好生发作一通,肃清金陵当地乌烟瘴气的风气。众所周知,江南这些官宦,家财万贯,他若是杀鸡儆猴,多抄几家人,国库充盈不成问题。
但坏处是,短时间换一批人下来,金陵当地不会太平,运河工程暂时是办不下去了。而且,皇帝自己也不能保证,新上任的官员,就一定比老官员强。以上两种可能,分别通往截然相反的结果。皇帝便可根据自己的利益,自由选择答案。
无论他选哪一种,蔺昭淮都已备好天衣无缝的证据,足以配合皇帝决策。而且,无论哪一种答案,都远比案件真相,更符合所有人的期待。蔺昭淮很清楚,皇帝也很清楚,此案的真相,只是吴贞一个姑娘为报私仇,冲动作案。
但这不是当权者愿意看到的,因为,它无法协助皇帝,执行任何他本欲执行的决策。
那么,蔺昭淮就借助他在运河之事,调查到的事实,真假参半地编造出另外两种答案。让皇帝有利可图,有事可做。方才,他余光扫过殿首,皇帝面上隐有满意之色。他应该会采纳,这两种答案其中之一。
但蔺昭淮绝不会在这两种答案中,展现出任何偏颇的倾向。当今皇帝多疑,众人皆知。如今,蔺昭淮推翻林慕与他查出的事实真相,而迎合上位者心思,构造出这两种用以谋利的答案。此事等同于在揣测皇帝心意,本就容易犯忌讳。但他如今给出两种相反的选择,又好似退了一步,表明自己实则看不透皇帝真心。兵行险招,蔺昭淮在赌。
赌皇帝此时,心中更多的是忌惮,还是认可。若他成功了,往后明里暗里的助益,不会少。但若失败了……他也不会付出太多代价。
所以,他愿意放手一搏,落幕无悔。就如二十年来,他所做的每一次决定。此时,皇帝思忖良久,才有所动作。他并未当即表态,只是沉声道:“朕会三思此事,你先退下吧。”
“是。”
蔺昭淮行礼告退,心中大定。
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