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向左发力,左手紧握拉杆上半部分也向左发力。
腰部从右到左转动发力,带动腰腹和后背同时向左发力,才能持续不断、周而复始地,把成片成片顽强生根在泥土里的草打下来撂倒在地上。
在从右到左打草的过程中,利用拐子把钐镰端平非常重要,只有保持刀面平稳才能打下草来,而且打得干净。
这不仅是为了保证牲畜能够安然过冬,更是关乎着整个草原生态的平衡和牧民生活的稳定。
如果在牧草丰盛的季节没有充分收割牧草和储存,到了冬季,牲畜就会面临食物短缺的困境,草原的承载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而且,打草的技艺也是代代相传,长辈们会将经验传授给晚辈,教导他们如何判断牧草的成熟度,如何高效地收割和晾晒。这不仅是劳动的传承,更是草原文化的延续。
打草是所有农活中最费气力的活儿,钐镰的每刀抡下去,双脚只能前进二三十厘米。打草者一打就是成片几十米上百米远的草地,期间一鼓作气不歇息,打草人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此时的牧草虽然依旧茂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营养价值会逐渐降低。许灵均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和董大爷、郭諞子等人都格外珍惜这个时机。
虽然说往后他们可能不会有更多的时间来收割牧草,但在这个时候,却是整个牧场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好时机。这不仅是劳动的盛会,更是邻里之间相互协作、增进感情的时刻。
就这样,所有的男牧民一起前往远方的草原,老弱妇幼则在邻近的牧场进行放牧,许灵均也带起了自己的家伙事--钐镰,外加一个捆草的长绳。
每一次,许灵均都能凭借熟练的技巧,收割一大捆牧草,这有助于他后续养殖自己的大青马,以及饲养那些分配给自己的牛羊牲畜。
众人的分工各有不同,有的像郭諞子,驾驶着牛车,车上已经堆满了刚刚收下来的捆绑新鲜牧草的绳子。而董大爷和许灵均,则骑着自己的马匹,在草原上驰骋。
家家户户的牧民妇女们,也没闲着,她们给自家男人准备了上好的干粮和水,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这场盛大的劳动。
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人们的欢声笑语与机器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劳动画卷。
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生活的热爱,他们深知,每一把收割的牧草,都是对寒冬的一份抵御,都是对美好生活的一份保障。
许灵均望着这片热闹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感慨。他知道,这片草原给予了他们太多,而他们也在用自己的双手,回报着草原的恩赐。
在广袤无垠的内蒙古大地,有一片如诗如画的草原——敕勒川草原。这里不仅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丽美景,更有着传承千年、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独特农事活动——打草。
打草,对于生活在敕勒川草原的人们来说,是一年中至关重要的时节。每当夏末秋初,草原上的牧草逐渐成熟,金黄色开始渲染这片绿色的海洋,打草的序幕便缓缓拉开。
敕勒川草原的打草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过去,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牲畜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