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和神国,人们不用储存粮食,粮食都在葫芦里装着,需要了就随意去取。人们也不需要种植蔬菜,想吃蔬菜了就去地里挖。每十亩地,配有一眼泉,其味如酒,醇香甘美。</p>
“和神国的居民喜欢漫游,终日踏青歌咏,乐在其中,天黑方散。但他们从不酗酒。这里每家都有仆人,他们和顺谨慎,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用主人指使与催促,自己就会把活干得很好。</p>
“这里房屋华美。家畜只有骏马,但它们不吃饲料,只食野草,平时不待在马厩里,而是在野外放着。若需要骑乘了,就拉过来骑乘,用完了依旧放于野外,不用人看管。</p>
“和神国和其他国家一样,也有大小官员。但他们似乎不知道自己是官员,而是跟百姓混在一起,因为他们即使在官府里也没什么事需要处理。</p>
“这里也有国王。但国王也没当国王的意思,而是跟官员们混在一起,因为他不需要处理朝廷及官员升迁降贬等事务。</p>
“这里没有暴风,没有雷电,只有和风送暖,吹拂万物生长。这里每十天下一次雨,时间固定在晚上。河流湖泊通顺,不会有水灾。</p>
“这里的国民,互相亲近,如同一家,互相帮助,恩惠彼此。</p>
“这里没有市场和商贩,因为这里的人们在生活中根本不需要什么利益。”</p>
最后,古说总结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和神国!虽非仙境,但风俗醇美。你回去后,应该向世人宣传一下。我现在到了这里,如果需要,会找别人给我拿行囊,就不用你了。”</p>
随后,古说请我喝泉眼里的美酒。我喝了之后,渐渐沉醉,再后来,就醒了。</p>
漫游了和神国的古元之,对红尘之事再无兴趣,而是游山玩水,给自己起了个号叫“知和子”。后来大家再也没见到他,不知去了哪里。有人猜测,他真的去寻找那个和神国了。</p>
关于乌托邦的想象,唐人的脑海里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类似于“桃花源”的类型,如晚唐卢肇所著《逸史》所记载:</p>
信州李虞与秀才杨棱游华山,至幽谷,发现一小洞,钻进去后。行了几里,又至一洞口,穿越之后,豁然开朗,川岩草树,不似人间,亦有耕种的人点缀眼前。耕者见到二人后甚是惊异,通报洞主。在交谈中,二人得知,洞主叫杜子华,逃避魏晋乱世,居住于此,已数百年,而不知有隋唐。</p>
又如《神仙感遇传》中的描述:</p>
武陵西阳县南数里,有孤山。元嘉中,有蛮人入此山射鹿,入石穴中,蛮人逐之,穴傍有梯,因上,即豁然开朗,别有天日。行数十步,桑果蔚然,阡陌平直,行人甚多。蛮人惊遽而出。旋削树记路,却结伴寻之,无复处所。顾野王云,天地之内,名山之中,神异窟宅,非止一处。则桃源天台,皆其类也。</p>
第二种描述的则是纯粹的仙境了,如晚唐谷神子所著《博异志》中著名的“阴隐客”一篇,主人公竟意外地进入到地心世界。</p>
唐中宗神龙元年,房州竹山县百姓阴隐客,在其庄园打井已有两年。深挖了一千余尺,依旧不见有水。阴隐客不放弃,叫工人继续穿凿。</p>
工人挖着挖着,忽闻地下有鸡犬之声,又凿数尺,见一石穴。工人钻进去后,“初数十步无所见,但扪壁傍行,俄转有如日月之光,遂下,其穴下连一山峰,工人乃下山,正立而视,则别一天地日月世界……”</p>
也就是说,工人意外地来到了另一个世界。</p>
在这个世界里,千岩万壑,石如碧玉。每处岩壑中,都有放射光芒的宫阙。四周有大树,树干如竹,一节一节,叶似芭蕉,花呈紫色,有五色蝶,翅大如扇,飞舞其间。更有五色鸟,身长如鹤,翱翔其上……</p>
井底异境被发现在房州竹山,即现在的湖北十堰市竹山县。按故事中的描述,这个异境叫“梯仙国”。当那个工人寻路回到人间时,发现自己置身于房州北三十里孤星山的顶洞中。后来,他一路询问,才知道人间已是唐德宗贞元七年,离他进入异境已有八十多年。</p>
在唐代志怪中,进入仙境的渠道往往是某个洞穴。如晚唐皇甫氏所著《原化记》中即有一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