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谓(鲁)肃曰:“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指孙权)亲贤贵士……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吴书鲁肃传》
建安十3年(208)8月,刘表卒;9月,曹操南下。鲁肃闻讯,立即上书孙权,要求出使荆州,与刘备会盟。
鲁肃在上书中提出“同心1意,共治曹操”,即后世所谓的联刘抗曹。其背后逻辑,是鲁肃想避免东吴与曹操发生单独冲突,因此必须拉上刘备为外援。
刘表死。(鲁)肃进说曰:“……及说(刘)备使抚表众,同心1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吴书鲁肃传》
赤壁之战后,刘备亲赴京口(孙权治所),求借南郡。南郡控制江陵、秭归,扼守荆、益2州水6要冲。周瑜、程普曾先后出任南郡太守,其战略地位可见1斑。
(孙)权拜(周)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吴书周瑜传》
周瑜卒,(程普)代领南郡太守。--《吴书程普传》
孙权是不愿意出借南郡的,他甚至打算趁机将刘备囚禁;但鲁肃却建议出借南郡,理由是“多曹操之敌,自为树党”。
吕范劝(孙权)留(刘)备,(鲁)肃曰:“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汉晋春秋》
1言蔽之,鲁肃想利用刘备充当抵御曹操的桥头堡,在东吴的西线战场,设置缓冲区。
可见鲁肃的行为逻辑,确实是1以贯之的。他始终在践行《榻上策》的规划,即蚕食江南地区,同时尽量避免同北方发生冲突。
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