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人翻开序,忍不住吐槽。
“荀文若竟亲自为阿旻作序?嗯…荀文若不愧为名士,此序用词精炼、其神紧凑,颇得返璞归真之妙!”
开篇《原道》,袁绍嘲弄之意大盛,“啧”了1声后便翻了过去。
第2篇便是《原毁》。
开篇“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这几句话,使得袁绍本欲1翻而过的手定在半空。
旋即…
不知不觉中,袁绍便读完了全篇。
其人竟突然感觉,这篇更得返璞归真之妙的《原毁》,或许有望解决自己麾下河北、河南两派党争。
于是其人向兀自冷笑的陈琳招招手。
“孔璋,你且看看,此文又如何?”
陈琳噙着冷笑接过袁绍手中书册,匆匆1览正欲嘲讽…
其人竟骤然收起冷笑。
片刻后,陈琳恭恭敬敬将书册还给袁绍,作揖道。
“主公,此文必可传世也!”
袁绍长叹1声。
“孔璋以为,若子远、公则、元图、公与、正南等人品读此文后,仍会党争否?”
袁绍想多了。
河北河南两派党争,与道德无关,而与臀部坐到哪儿有关。
许攸、郭图、逄纪、辛氏昆仲等河南士人,与沮授、审配等河北士人之间的矛盾,因两者背后皆站着无数士族豪强,所以几乎不可调和。
谁让袁绍太惯着士族豪强呢!
是以,陈琳这个聪明人苦笑起来。
“明公可试1试。”
袁绍已被两派党争困扰良久,其人又焉能不知此为无解之事?
是以其人只是长叹1声,便复又读起《卫将军文集》。
读着读着,袁绍心中愈发不是滋味儿。
其人将书册递给陈琳。
“孔璋,你且拿回品读!切记为某誊抄数份!”
陈琳如获至宝般,将书册小心翼翼地收入袖中,行礼躬身而退。
袁绍负手踱步良久后,叹息1声,唤来张郃。
张郃1头雾水地行礼后,便听袁绍压低声音道。
“儁乂,依你看来,某若再提与阿旻结亲之事,赵老夫人是否愿意?”
张郃登时瞠目结舌。
3千册《卫将军文集》,在赵旻领地,即司隶、关中、徐、兖、豫州等地,下发近两千8百册。
其余各州,江东百册;交州、袁绍、公孙度皆1册;马腾、赵韪及荆州刘表各十册、张鲁刘璋各1册,剩余书册由卫府、尚书台自留。
换言之,赵旻发给中原的书数量极多。
因为无论荀彧还是赵旻,2人根本未曾想过,公然将此书售卖。
尽管如此,在2月初9这1日清晨,印刷工坊荀坊主、造纸工坊…另1名荀坊主,也还是同时接到了订单。
订货者当然不可能是荀氏,而是同为颖川士族的韩氏及辛氏。
【作者题外话】:察举制,实则已成为东汉士族垄断官位的游戏。
所以,东汉各种天秀,秀到飞起。
在这里,云某简述1下察举制和9品官人法的异同。
在两汉魏晋时代,“郡望”与“出仕”密切相关。
因为无论是两汉察举制的“乡论”还是魏晋9品制的“簿阀”,都与族望挂钩。
这里需要注意,自黄初元年(西历220年)曹丕推行9品官人法后,察举制度便日趋式微,但它并未被完全废除,而是与9品制并行。
当然,彼时占主导地位的是9品官人法。
察举制的选举权,控制在朝廷公卿与地方州郡县长官手中;
而9品官人法的选举权,则控制在大中正(也叫州中正)手中。
当然,在彼时闭塞的舆论环境下,即使是中央征召,也依然离不开地方推荐。
如果士人因为战乱而迁徙外地,那他们便很难再得到出仕机会。
即使通过攀缘权门谋得1官半职,也往往被当地豪族鄙视,甚至不被承认其人仕宦身份。
典型例证就是曹魏的“丑侯”吴质。
按谥法,怙威4行曰丑,直译就是“狗仗人势”,隐喻吴质在曹丕的宠爱下胡作非为,到处得罪人。
吴质死后,魏朝官员落井下石,给他定了1个恶谥。
吴氏后人前后奔走2十余年(230-254),才将吴质的“丑侯”改为“威侯”。
(吴)质先以怙威4行,谥曰丑侯。质子(吴)应仍上书论枉,至正元中,乃改谥威侯。--《吴质别传》
吴质不仅是死后遭殃,他在生前也被本籍耆老所鄙视。
吴质出身兖州济阴郡,按记载,吴氏在济阴为“单家”,靠攀缘权门发迹,不与乡里往来。
(吴)始质为单家,少游遨贵戚间,盖不与乡里相沈浮。--《魏略》
所谓“单家”,即没有背景的小门小户,与“强宗”相对。
当然了,单家,也依然是地主。
吴质的发迹,始自其与曹丕等贵戚子弟的交往。
但因为他“不与乡里相沉浮”,最终虽然做了大官,在“乡论”中的地位依然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