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滑稽得很。
两汉时期有1句谶言波流极广:
代汉者当涂高。
此话源自西汉武帝,在两汉时期极为流行。
(武帝)行幸河汾,中流与群臣饮宴乃自作《秋风》辞,顾谓群臣曰:
"汉有67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674十2代汉者,当涂高也。"--《太平御览》收录之《汉武故事》
67之厄,即两汉各有十3位皇帝(6加7)。
西汉: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昌邑王、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孺子婴
注意:惠帝和文帝之间尚有2少帝,但吕后称制,不算在内。
东汉: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
注意:安帝与顺帝之间有个北乡侯,但为阎太后僭立、且在位极短,又遭顺帝抹去记载,故不算在内。
涂者,途也。
当涂高者,就是大道中间高大的事物。
所谓“代汉者当涂高”,即:
取代汉朝的、必定是大道中间、高大伟岸的事物。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就是“代汉者当涂高”的忠实拥趸。
王莽之乱时,群桀并起。
割据川蜀的公孙述、也是个迷信的神棍,根据谶言“废昌帝,立公孙”践祚称帝。
(公孙)述亦好为符命鬼神瑞应之事,妄引谶记。以为明汉至平帝十2代,历数尽也,1姓不得再受命。又引《录运法》曰:“废昌帝,立公孙。”--《后汉书卷十3》
刘秀闻讯大怒,给公孙述写信,说:
“听说你称帝了!但称帝者必须吻合“当涂高”的谶言,你是个小矮子,你和“高”沾边吗?你觉得自己配做“天选之子”吗?”
(光武)帝患之,乃与(公孙)述书曰:“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代汉者当涂高,君岂高之身邪?”--《后汉书卷十3》
注意:刘秀解释的“昌帝”,即昌邑王贺。
“公孙”即汉武帝曾孙病已,汉宣帝。
可见谶言之虚妄悖谬,1句话两头儿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纯属自嗨。
和刘秀相比,公孙述当然不配做“天选之子”,毕竟刘秀是“位面之子”。
虽然按今天的科学观点来看,刘秀与公孙述,都对谶纬有点儿病态的偏执倾向。
代汉者当涂高,这句今人眼中的胡言乱语,在东汉末年的诸侯看来,却是有着3百年历史的伟大预言。
曹丕篡汉,也是根据这句谶语。
时人有问:“春秋谶曰、代汉者当涂高,此何谓也?”
(周)舒曰:“当涂高者,魏也。”乡党学者私传其语。--《蜀书十2》
故白马令李云上事曰:“许昌气见于当涂高,当涂高者当昌于许。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献帝传》
曹氏的国号:魏,即吻合代汉者当涂高。
怎么解释呢?
魏者,巍也。指代山体高大,引申为高大。
之前云某解释过,涂即途;
当涂高者,即大道中间的高大事物。
魏人所言,大道两旁的城门楼子(阙),高大巍峨,完全吻合“当涂高”之义。
这也是为什么魏朝许芝、李云;西川大儒周舒、周群、杜琼、谯周等人都对“魏代汉”深信不疑。
曹操的魏国,是以邺县所在的魏郡为中心塑造的。
经过长期的增益郡国,魏国最终成了“坐拥十郡”的超级大郡,几乎囊括整个冀州和半个司隶校尉部、还占了青州1小部分。
历来读者,均把魏国得名之始源,与邺县所在之魏郡联系在1起。
实际“魏朝”之得名,不仅是地理因素、更多是倾向贴合“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言。
董卓部将李傕,宠信巫术,就曾听信巫女之言,认为自己是“当涂高”,理当代汉自立。
为什么呢?
因为李傕的名字“傕”,与当涂高的“阙”同音异形。
阙者,即大道两侧的城门楼子。
傕性喜鬼怪左道之术,常有道人及女巫歌讴击鼓下神,祠祭6丁,符劾厌胜之具,无所不为。
涂即途也,当涂高者,阙也。傕同阙,另极高之人谓之傕。”--《献帝起居注》
重要的事儿说3遍:
李傕之傕,音e。
李傕之傕,音e。
李傕之傕,音e。
说了半晌此谶语,云某的意思是:
袁绍或许有僭越之心,但从其人1未扩张魏郡、2未私自立嗣来看,其人除割据、拥立刘虞为帝此2罪之外,并无其余任何篡位之举。
好吧,云某也学1学位面之子刘同学:
你袁绍哪1点跟“当涂高”沾边儿?
曹操尚且有意立国号为魏,袁绍却丝毫不将此谶语当回事儿…
故而,云某以为,袁绍因与刘协不共戴天,而确有僭越之举,但其人除拥立刘虞之外,并无其他大恶。
至于其人对士族以宽济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