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同心戮力,方可全其功焉。”
刘协微微1笑:“袁本初之心,吾尽知矣。其人非止轻视于吾,且轻视于先兄弘农王也。其人若攻入许县,吾焉有命在?”
赵旻心中1凛。
如此看来,刘协与荀彧关系非同1般!
当世能归纳出此等高论之人,屈指可数。
能看穿本质的,袁绍1方,有田丰和沮授,曹操1方,恐怕也只有2荀和贾诩。此外,大概也只有杨彪看穿了这1点。
孙策、刘璋、刘表那些人,绝对看不懂其中深意。
否则,孙策早就高举“救天子”大旗,堂而皇之地兴兵北上了。
况且,荀彧的确可以自如出入皇宫。
那么问题又来了。
荀彧身为尚书令这个实际的丞相,可谓深受曹操信任。然而刘协为何对荀彧如此信任?
赵旻细思极恐。
刘协绝对不简单!
他此刻看似在推心置腹,实则是在反复试探!
赵旻前世长期伴君培养出的政治灵敏度,此刻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人再3深深1揖,朗声道:“陛下但请放心。袁本初虽为臣故主,然则,其人若臣事于陛下则罢,其人若仍执迷不悟,则臣必为陛下诛之!
陛下乃先帝血脉,此事毋庸置疑!若复有人欲以此行不轨之举,则臣必为陛下诛之!
向者,王室虽无力控地方之诸臣,然诸臣亦未曾有僭越之举,其后若地方诸臣露不臣之心,则臣必为陛下诛之!”
不管刘协怎么说,赵旻必须先立好忠臣的人设。
将来很长1段时间内,赵旻都必须与刘协维持住良好关系,因为袁绍不好惹。
更为麻烦的是,袁绍虽然损兵折将,又给赵旻留下1大批物资,但显而易见,袁绍不但没有如其人历史上那般狼狈,而且雄心壮志犹存。
赵旻虽然接手了曹操的地盘和势力,但赵旻麾下臣属不敷使用,而且如今人心非常不稳。
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考量,赵旻仍然需要继续苟下去。
区别只在于,先前赵旻这个狐狸是借袁绍之威,如今则是借天子刘协之威罢了。
如若天子之威不振,赵旻又有何力可借?
赵旻虽然想做李世民,但受此形势所迫,其人也只好继续做朱元璋。
明玉珍若不死,朱元璋还真不1定能最终统1。
赵旻同理。
盖因兖、徐、豫、司隶4地,是妥妥的4战之地,且士族豪强众多,赵旻根基不稳,可谓内忧外患俱存。
刘协闻言,果然笑了起来。
其人再次扶起赵旻,温言道:“卫将军确迥异于曹孟德。”
这句话,言外之意简直不要太明显。
赵旻正色道:“曹孟德代汉之心昭然若揭,臣耻于与其人并论也!”
无论何时,喊口号都不能少。
赵旻已经下定决心,在苟的同时,尽快发展壮大实力。
刘协根本成不了明君!
刘协不挂念关中流民,不问官渡之战如何善后,只关心自己皇位,他与刘宏1样自私自利!
这等人做傀儡则罢,1旦大权在握,必定民不聊生!
刘协不知道赵旻的心理活动,他在扶起赵旻后,突然发问:“卫将军何以得知,此处隐藏暗道之入口?”
【作者题外话】:这1章内容大多无趣。对此,云某同样无奈。
典籍中对刘协的记载,基本可以断定,此君类似于高贵乡公曹髦,但其人才具、格局、胸襟、能力均远逊于曹髦。
所以,这1章,咱们聊聊与刘协极度相似的曹髦。
曹髦即位于扰攘之际,本系司马师扶植的傀儡君主,用以替代废帝曹芳。其存在的唯1意义,便是效法汉之刘协,将国祚禅于权臣。
按曹髦死后5年魏室即告覆亡,可知魏晋嬗代之事,本应在曹髦1朝便完成。
然则…
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汉晋春秋》
其人不甘于傀儡命运,以舍身讨贼悲壮之举,在历史长河中书写出浓墨重彩的1笔。
曹髦以生命为代价,为魏朝的国祚争取了数年时间,其人虽未能改易天命,但已尽自己绵薄之力。
在曹髦人生的最后时刻,他留下“正使死,何所惧”的遗言便决然出宫,可知其宁愿蚍蜉撼树,亦不愿坐以待毙。曹操性格中的苍凉豪迈,在这位曾孙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时人赞其“才同陈思,武类太祖”,不为虚言。
(曹髦)神明爽俊,德音宣朗。罢朝,景王(司马师)私曰:“上何如主也?”钟会对曰:“才同陈思(指曹植),武类太祖(指曹操)。”--《魏氏春秋》
后世学者对曹髦讨贼之举,多有非议,认为其冲动鲁莽,枉送性命。
其实在司马氏两代3人篡权乱政的背景下,由群臣“不顾逆顺之理,非1日也”,可知彼时曹髦的选择唯2:或者讨贼身死,或者“坐受废辱”。
以是故,曹髦以身殉社稷,不仅不是鲁莽之举,反而充满与命运抗争的悲壮色彩。
王经曰:“……今权在其(司马氏)门,为日久矣,朝廷4方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