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寻书院 > 历史军事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七十九章 军令至,战将启中

第一百七十九章 军令至,战将启中(3 / 4)

)绍所厚,故(袁)尚兄弟归之,数入塞为害。--《魏书武帝纪》

实际自出卢龙塞起,鲜卑、乌丸与袁氏余党便随时可能出现,曹军却依然“轻装徒步、甲置车中”。可见这种习俗(或制度)有其必然性。

虽然此役靠着曹纯、张辽的奋勇冲击,斩杀敌酋(辽西单于蹋顿)而大获全胜。但实际战况是相当危险的。

(张辽)从征袁尚于柳城,卒与虏遇,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于蹋顿。--《魏书张辽传》

顺嘴提1句,如此险些让曹老板“薨”掉的妙计,正是郭嘉所献。

曹老板回许都后向当时的反对者们深深致歉…这点前文提过,不再赘述。

而从曹纯、张辽“纵兵奋击”的记载中,也可看到,少量精锐骑兵部队,应该是时刻“被甲胄”的。这种具装骑兵队,主要负责保护主帅;曹老板遣之出击,可见战况凶险到无以复加,惟有孤注1掷。

云某之灵感,便来源于此。

建安2年(197)张绣初降。曹操纳绣叔母,又勾结张绣侍卫(胡车儿),阴怀奸计。绣遂反。

张绣变乱前夜,谎称“车少而重,乞得使兵各被甲”。

(张)绣降,用贾诩计,乞徙军就高道,道由太祖屯中。绣又曰:“车少而重,乞得使兵各被甲。”--《傅子》

可知“车”平日确实有“装载甲胄”的功能,而张绣以“车少而重”(存储空间不足)的理由,使部曲披甲,1举破曹。

侧面也可看出,进驻宛县以后,执勤站岗的曹军士兵应该是不披甲的。因此张绣才能1击得手。

此事前文也提过,曹老板根本不想纳降,他就是想杀张绣,此处同样不再赘述。

建安十6年(211)曹操征调关中军民赴汉中助战,结果激起变乱。彼时关中护军(即监军)赵俨,正带领1支小部队在外,听闻叛乱4起,惊得“被甲持兵、不复自安”。

≈,

(赵)俨自随步骑百5十人,皆与叛者同部曲,或婚姻,得此问,各惊,被甲持兵,不复自安。--《魏书赵俨传》

可见在行军途中,士兵不仅不披甲,恐怕连刀杖都放在车中,很可能是“空手徒步”。

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3国志》记载中,经常有靠着“邀击”(半途截杀)以弱胜强的案例。毕竟拳头再硬,也硬不过钢铁,腿脚再快,也快不过战马。

行军途中的军队,既无甲胄、又无兵器,无异俎上鱼肉。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行军不穿戴甲胄?(胄指的是头盔、兜鍪)

首先,是为了节省体能。

3国的甲胄,大抵沿袭自两汉。从“形制”上说,有玄甲、襦甲、筩袖甲、裲裆甲与盆领甲。

注:关于3国甲胄形制,我之前曾单独撰写文章并配以实物复原图,本文便不再展开。

但从“甲片连缀方式”上说,以上诸多铠甲,实际都是“札甲”或“鳞甲”,即将甲片叠压连缀。因此,单位面积的装甲,实际体积更大,质量更重,穿戴起来也更费体力。

pp。≈。

链甲流行于中亚与欧洲,板甲出现的时间则极晚(具装板甲的成熟大约在十6世纪以后,相当于我国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时间,所用的都是札甲或鳞甲。即使像明清时代的棉甲,也是外罩棉布、内层连缀铁片、外层以铜泡钉加以固定,实际是“包覆棉布的札甲”。

因此,穿着如此笨重的甲胄,如果要长距离徒步行军,对体能无疑是巨大考验。

遑论当时连兵卒都吃不饱。

从《赵俨传》的记载来看,士兵行军时,不仅无甲,连刀戟都扔在辎重车里。完全是空手徒步,节省体能。

俨自随步骑百5十人,皆与叛者同部曲,或婚姻,得此问,各惊,被甲持兵,不复自安。--《魏书赵俨传》

须知赵俨的部队仅有1百5十人,便已如此懈怠;推而广之,情况应该更坏。

其次是为了减少对鞋袜的磨损。要知道元代黄道婆改进纺织机后,棉布才正式推广开来。汉末有没有棉花都存疑。

虽然3国的“鞋”种类繁多,有木尺鞋(屐)、木底鞋(舄)、长筒鞋(靴)、丝麻鞋(剑履及朝的履)等,实际上述鞋款,都是贵族的专享。比如“靴”是官员的专利,而“舄”(木屐)则是帝王的禁脔。

真正能够量产并普及的,就是草鞋。1般称作“屦”或“屩”,南方则戏称为“粗”。

。~,

屩,草屦也。出行着之,屩屩轻便,因以为名也。--《释名》

粗者,麻枲杂履之名也。南楚、江、淮之间,通谓之粗。--颜师古注《急就篇》

以农业文明的生产力来看,普及草鞋已然不易,布袜就更别想了。在赤足的情况下,如果上半身负重过大(披甲),无疑会加速对草鞋的损耗,甚至有可能磨损脚掌、导致感染死亡甚至爆发瘟疫。

更为不幸的是,在当时的生产力限制下,即使披甲,也不是每个士兵都能做到的。

最新小说: 寒门布衣,开局捡个宝藏美娇妻 科举:启禀皇上,状元郎又发疯了 帝秦设计师 离婚后,我上离婚综艺被疯抢,前妻跪求复合 落榜当天,娶了个首富千金小娇妻 农家小团宠,搞起事来气疯全家! 北齐不被骑 晋庭汉裔 大汉:隐忍二十年,汉武帝被架空了 苦修十八载,不是让你给女帝当炉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