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董侯似可,今当立之。”
袁绍心中愤恨,自己好不容易诛灭了宦官,并且袁氏兄弟都掌握了兵权,眼看袁氏就要权倾朝野,却被董卓这个浑人摘了桃子。
袁绍心知,董卓此问乃是想要逼自己就范,如果袁氏都支持废立,那么此事基本就能定下。
可真要如此,袁绍必然名声尽毁,袁氏在士林之中也将没有立足之地。
念及于此,袁绍当即说道:“今上富于春秋,未有不善宣于天下。若公违礼任情,废嫡立庶,恐众议未安。”
董卓没有想到,袁绍居然这么不给自己面子,当即按剑怒斥袁绍:“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
袁绍看到董卓模样,心中惊惧,不敢与之硬钢,当即说道绍:“此国之大事,还请让我先出去与太傅商议一番。”
太傅,也就是袁绍的叔父袁隗。
董卓见状,却是压低声音威胁道:“若不立陈留王为帝,其余皇族刘氏子弟,我将全部杀掉,一个不留。”
“彼时,你们还有其他选择吗?”
袁绍闻言勃然变色,道:“天下健者,岂唯董公!”
言毕,袁绍横刀长揖而出,随后将印绶悬挂于东门,奔冀州而去。
董卓得知消息勃然大怒,就想要命人追捕袁绍。
袁绍出身袁氏,自身又颇有名望,这些人自然不愿看到袁绍被董卓所杀。
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颙等,皆名士也,颇得董卓信任。
他们都想要暗中帮助袁绍,周毖当即劝说董卓:“夫废立大事,非常人所及。绍不达大体,恐惧故出奔,非有他志也。”
“今追捕之急,势必为变。”
“袁氏树恩四世,门世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
“将军不如赦免其罪之,拜一郡守,则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
伍琼亦是说道:“袁绍好谋无断,不足为虑;诚不若加之一郡守,以收民心。”
董卓以为然,乃拜绍为勃海太守,封邟乡侯。
董卓随后召来太傅袁隗,道:“汝侄无礼,吾看汝面,姑且恕之,废立之事若何?”
袁隗也没想到,自己这位曾经的门生故吏,居然如此狼子野心。
他晓得袁绍已经激怒了董卓,若自己再出言拒绝,袁氏必有灭门之祸。
无奈之下,袁隗只得说道:“太尉所言是也。”
董卓闻言大喜,而后环顾众人,道:“敢有阻大议者,以军法从事!”
群臣震恐,皆不敢言。
九月,董卓请帝升嘉德殿,大会文武。
卓拔剑在手,对众曰:“天子暗弱,不足以君天下。今有策文一道,宜为宣读。”
乃命李儒读策曰:
孝灵皇帝,早弃臣民;皇帝承嗣,海内侧望。而帝天资轻佻,威仪不恪,居丧慢惰:否德既彰,有忝大位。皇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永乐太后暴崩,众论惑焉。三纲之道,天地之纪,毋乃有阙?陈留王协,圣德伟懋,规矩肃然;居丧哀戚,言不以邪;休声美誉,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兹废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请奉陈留王为皇帝,应天顺人,以慰生灵之望。
李儒读策毕,董卓叱左右扶帝下殿,解其玺绶,北面长跪,称臣听命。又呼太后去服候敕。帝后皆号哭,群臣无不悲惨。
眼看废立之事即将完成,忽有董卓心腹将士仓惶冲入殿中,打断了废立大典。
董卓见状大怒,持剑骂道:“汝冲撞大典,欲死耶?”
那名将校急忙拜服于地,道:“兹事体大,末将不敢怠慢,还请太尉赎罪。”
董卓心中起疑。
他可是知晓,这位心腹将领绝对不是冒失之人,如此仓惶过来,必然出了大事。
“究竟何事,速速道来!”
那人声音颤抖的说道:“车骑将军攻破陕县,已经兵临雒阳城下,太尉母亲、女儿、女婿皆被俘虏,已经被车骑将军绑于阵前。”
“车骑将军命人在城外喊话,若太尉执意行废立之事,则先斩太尉母亲、女儿、女婿,再奉先帝遗诏征召四方豪杰入京,必将太尉碎尸万段!”
董卓闻言,当即勃然大怒,道:“我家老母居于凉州,怎会落入周琦之手?”
董卓虽然残暴好杀,却也是个至孝之人。
他可以不在乎女儿、女婿的死活,但是对于自己的母亲,却无论如何也放不下。
他也没想到,看似谦谦君子的周琦,居然会做出此等下作之事,拿自己母亲当做威胁。
殿中众臣听闻此事,全都大喜过望。
袁隗更是趁机劝道:“今日大典受了冲撞,继续下去恐有不详。”
“依我之见,太尉可暂停大典,先去见见车骑将军,再来商议此事。”
现在最高兴的莫过于袁隗。
董卓这个袁氏门生故吏是白眼狼,周琦却是谦谦君子,忠孝勇智信,哪怕已经身居高位,仍旧对待袁隗颇为恭敬。
袁隗相信,有了周琦领兵入京,雒阳局势必会翻天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