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大都市圈——要知道,泡沫经济时期,仅东京每年就涌入了超过12万年轻人,这造就了东京世界第二大人口城市的美名之余,但如果这些年轻人长期找不到工作的话,可能存在的后果也是极为可怕的。
于是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岛国官方启动了一系列的举措,用于分流城市人口;
其中最主要的一条,莫过于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了,而这一系列动作,则被统称为“岛国乡村振兴计划”。
根据岛国农林社统计,整个岛国乡村振兴计划期间,总共有200万人回到乡村就业,东京也因此连续三年迎来了人口负增长,段时间缓解了城市就业压力。
但一个很残酷的事实是,岛国的乡村振兴计划仅仅只维持了7年就匆匆宣告了结束,海量返城人口与城市失业潮同时叠加,直接引爆了岛国在千禧年的超级就业危机……因此2000~2003这三年时间,也被岛国称为“超级就业冰河时期”。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看似美好的年轻人返乡就业潮最后却又发了岛国的就业危机呢?
这不符合常理啊!
毕竟岛国可不是如今的华夏,就算经济陷入了停滞,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底子还在那放着呢。
况且那些从三大都市圈回乡创业的年轻人接触的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要钱有钱,要见识有见识,要想法有想法,怎么会混不下去了呢?
然而在这个故事里,却按照时间线,给出了一个还算合理的底层逻辑。
首先,岛国为什么会启动那一轮的乡村振兴计划?
最大的原因,就是希望能通过大基建来刺激经济!
过去的二十年,岛国核心都市圈已经基本完成了基础建设,因此这一轮的刺激,只能将乡村作为基建的蓄水池;这既能快速地创造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还能分流城市人口——那些回乡创业的年轻人能直接拉动的就业和经济并不算多,但如果加上政策性配套基建,可拉动的效果就大了。
(只不过任谁也没想到,后来岛国的经济迟迟没有恢复,海量人口持续返乡,岛国官方只能不断地维持基建规模,最终乡村无法承受过剩的人口,导致后来著名的“平成大合并”;大合并后,岛国乡村一半的基层岗位消失,无数年轻人被迫回到大城市,沦为了漂流一族)
其次,岛国是如何刺激年轻人返乡就业的?
故事中,大抵是在1992年,岛国官方推出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乡村基建振兴法案,地球人都知道,早在罗斯福新政的时期,就已经证明了大基建对于劳动就业和经济的拉动作用。
所以根据后来的岛国大藏省统计,1992~1995年这三年期间,大约有25万亿日元流向了乡村基建市场。
而在这个过程中,建筑行业从业者成为了这一轮最大的受益者。
从故事里瞎编出来的数据上看,在90年代岛国六大都市房地产断崖式崩盘的情况下,建筑业从业者反而从泡沫前的510万人逆势增长到了1997年的700万人,成为泡沫彻底碎裂前的那段最后的岁月里,岛国从业人数增长最快的行业。
事实上,第一轮的乡村基建投资完成后,这一效果就开始凸显出来了——据岛国总务省的统计,在1992~1995年期间,每年有70万人从都市圈向非都市圈转移,建筑行业的从业者占比超过一半。
而当时间来到了1995年,岛国的GDP增长终于回到了2%以上,但此时核心都市圈的失业率依然超过3.5%,城市的就业压力依然巨大。
因此,岛国的决策层只能选择继续进行大基建计划,以分流城市过剩的年轻人。
当然,岛国官方其实也很清楚乡村大基建的危害,甚至在其1995年的经济白皮书里就已经明确指出过:过量的基建投资,并没有有效地用于民生建设,在岛国的整体基建水平已经非常完善的情况下,其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刺激效果,已经十分微弱;并且每个地区为了尽可能地争取到基建预算,大量无效的建造项目被提出以实施。
说白了,岛国的乡村大基建项目已经迅速演变成了各个地区党团和株式会社眼中的肥肉——甚至有岛国社会评论家如此形容他们的乡村振兴计划:“这就是用混凝土将乡村重新包装了一遍”。
事实上,这种说法并没有任何夸张的成份在里面,到了乡村大基建被叫停的时候,全岛国已经有55%的海岸线都被混凝土所覆盖。
但没法子,当时的岛国官方也陷入到了一种两难的抉择。
如果第一阶段完成后就马上停止基建,则通过基建创造的海量乡村岗位会迅速消失;那么岛国此时的核心都市圈是不可能承受那么多的人口转移的;
但如果继续采用大基建刺激,却还有可能延缓一段时间,以等到岛国经济的好转。
众所周知,岛国是一个赌性很大的国度,而且动不动就喜欢赌国运,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岛国的官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继续砸入天量资金到大基建计划里(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这跟我国08年的情况很类似,但两者不同的是,08年我国的4万亿基建计划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