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起一片轻微的吸气声。
既然能被穆思远带过来,那么与会的人员自然是知道杨默推动孤岛二号项目在德州落地的主要思路的。
简单一句话来说,就是大幅创造以原棉为主的系列需求缺口,让德州对于包括化学纤维在内的一系列石油化工原料产生急需性,从而让孤岛二号项目冲破重重阻力,顺利落地。
但眼下,历年的数据总汇和相关的信息已经放在自己面前的这份材料里了,杨默不太可能睁着眼睛说瞎话,
一旦杨默推测的是真的,一旦华夏排名第二的纺织品出口贸易遇到巨大阻碍,那还创造个屁的需求啊!
像德州这种棉花主产区,在连锁反应下,原棉不滞销就不错了!
更重要的是,杨默刚才很有些突兀地把长虹忽然拿出来说事,并不是在无的放矢。
长虹在哪儿?
巴蜀绵阳啊!
绵阳是什么地方?
西南工业重镇,也西南石油局最重要的几个大本营之一啊,光西南钻探一公司,每年援建那边的钱就不是一个小数字呢!
所以……
先提绵阳,再提孤岛二号项目计划落地的德州;
很明显,杨默已经知道一些他这个级别本不该知道的事情了。
死寂了片刻,宋友龙忽然开口:“小默……所以,你有什么打算?”
杨默扫了一眼表情无悲无喜的穆思远,以及正在盯着那份材料仔细研究和推敲的另外两人,笑了笑:“所谓经济嘛,本质无非是流通二字而已;所谓需求嘛,也不过就是互通有无罢了。”
说着,又是拍了拍手,小徒弟赶紧小跑着把第二份材料递到了四人面前。
杨默拿起面前的杯子面无表情地了一口茶:“所以……东边不亮西边亮,我们未必需要老是把目光放在欧美那边嘛……北边,其实更有价值!”
北边?
几人齐齐抬起头来,然后齐刷刷地把目光集中在了林开全身上。
林开全眼皮子跳了几下,然后拿起刚刚发过来的第二份材料扫了一眼,顿时表情大变:
“轻工业品换重工业设备及技术计划……还是每年五十亿级的……杨默,你疯了!?”
纳尼!?
五十亿级的轻重工业商品互换计划!?
就算是把指挥部账上的钱全掏空了也没那么多钱啊!
这一下,就连穆思远的表情都变了,饶是这里面就数他对杨默最有信心,此次也难免生出了这位未来女婿是不是需要送到医院去看看的想法。
杨默则是很平静地看着林开全:“林叔叔,我知道,你其实才是北方贸易工作的真正负责人,所以……”
微微顿了顿,杨默嘴角露出一丝仿佛讥笑似的弧度:“你确定我这个计划是在瞎胡闹?还是说……您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受重视?”
迎着林开全微微有些发黑的表情,杨默悠哉哉地散了一圈烟:“据我所知,其实已经有人开始筹备起了类似的计划呢……快人一步是英雄,慢人一步是狗熊哦!”
!!!
林开全难以置信地看着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差点就要惊叫出来了。
你怎么知道!!?
看着自己的老战友竟然被杨默的一句话给整破防了,穆思远等人也是一脸的惊骇。
什么情况?
难不成……
还真有其他人打算搞这种听上去就荒谬无比的计划?
………………
九十年代曾经有过一批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这些人的发家史和人生轨迹,比YY里的主角还要夸张。
而在这些人里面,最被大众所熟知的,除了史巨人之外,大约便是那位曾经用罐头换飞机的牟老板了……而且这件经典案例也极大地激发了国内倒爷们的热情,整个九十年初中期,怀揣着致富梦想,呼啸着奔赴东北边境的倒爷们甚至比八十年代还要壮观。
但实际上,如果你认真研究过这位牟老板罐头换飞机的全过程,就会发现这个经典案例本身就存在着诸多耐人寻味之处:
1、这位牟老板是巴蜀万县人,锅炉工出身的他爱好马哲毛选,满腔热血,热爱时事和演讲,早在70年代便在当地的青年中拥有了相当的声望,甚至与人合作写下了《中国向何处去》的万字热血文,然后进去裁缝机了(虽然说后来合撰者说这篇文章基本都是他写的,牟老板只是署名而已,但此事依旧存疑)。
2、1984年,刚刚完成二进宫的牟老板出来后,依旧想要创业,于是在上级协调下,万县市农业银行给了他1000万元人民币的贷款额度——你要知道那是八十年代中期,虽然当时银行巴不得你贷款,但1000万的额度就当时的购买力而言,是不是有些太过于夸张了些?
3、罐头换飞机这件事,据说是他在1989年年末的时候,从万县到帝都的火车上认识了一个河南人,从对方口中知道毛熊国准备出售一批图154飞机,这才起了心思的。
嗯……
这很值得人回味,1989年的毛熊国虽然遭遇了巨大的经济困境,但国内的整体情况毕竟跟1991年还是有不小区别的,如果是一般倒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