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面临药厂、库存被直接查封的局面,许多事不管在哪国,都要有个交待的。
这一圈绕下来,差不多就是绝杀手段了,太古在港股的股价直接跌倒了冰点,借着前期处理滞销库存的所得,纽璧坚已经开始了对太古的抄底动作。
港府及本土的查封行为,让太古的股价在冰点之后,又创了新低,借着告密的回馈,怡和这边也有了生吞太古的机会。
这些对怡和这样的海盗团来说还不够,怡和以新发现的流感特效药,为谈判的资本,开始就中医法案跟生吞太古,与港府和本土开始了新一轮的谈判。
中医法案基本是可以通过的,但直接不花钱就接收太古,这样的提议,显然也是不现实的,但源自苏格兰的怡和,可不怎么买英格兰那边的账。
流感在鬼佬本土也有流行,苏格兰这边有自己的议会,直接通过了中医法案,自己用起了特效的中药,自家光明正大的遏制住了流感的蔓延,至于本岛的死活,就跟怡和没多大干系了。
坐上了海盗船的怡和,眼里除了金钱之外,可没什么公义之类的玩意儿。
即便是苏格兰的药材,怡和这边也是按照市价给的,有苏格兰本土打样之后,怡和接下来的动作就很直接了,涨价!
对本岛那边,怡和的屠刀一样是无差别的,直接在原价的基础上翻一番。
继苏格兰之后,第二个使用中药材的是西德,许多东西都是有传承的,自清末至民国,两国之间也算是往来不断,算上东德,就要延续到现在了。
西德那边用中药也是无奈之举,只有金刚烷胺跟消炎药的医疗系统,被日益激增的流感所击溃,高危病例的死亡率太高。
战后,算是比较注重民生的东德,第一时间跟怡和接触,以通过中医法案为议价条件,在价格小涨一半后,引入了中医特效药。
东南亚的特效药,跟东德的特效药,配比也是不一样的,这就跟沪上成老的膏粱、蔡藿之分,有异曲同工之处了。
欧美人偏重肉食,身体也就偏阳,石膏的用量也就相对的大了一些。
败毒清肺饮的配比,李胜利也是一个一个的递给纽璧坚的,药材粉碎之后直接混合,就是成品中成药了。
这茬,在港城这边也很简单,弄一个干燥些的场地,配上粉碎机、计量杯,再雇上一群人装袋,就是流感特效药的药厂。
不管药厂的卫生条件怎么样,无论是东南亚的特效药,还是针对欧美的特效药,都是一样的好用,重症三剂之内起复,也绝对符合特效之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