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张平带谭无名一行人去参观火器研制过程。 在工匠坊,他们看到了火器制作的全过程。工人们正在用锻锤将金属锤打成毛糙的形状,然后放到炭炉里烤制、熔化,最后做成了一个个漂亮的模具。 “看起来做法不错啊。”谭无名眉头微皱,“不过看来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才能更加精确和实用。” 张平忙解释道,“将军勿忧,我们正在升级改进火器制作技术,只要还有什么地方有急需,我们将以最快的速度满足要求。” “很好。”谭无名点了点头,“日后湘军准备发起攻打清军的战争,这些火器就要发挥巨大的作用。我希望你们能够加快研发进度,争取早日赢得这场战争。” 张平接过话,“将军放心,我们将使用最快的速度研发出更好更先进的火器,为湘军的胜利尽我们最大的努力。” 在匠作营内,谭无名一行人打量着火器制作过程,反复询问了许多细节、技术问题,并为现场工人的勤劳和创新精神赞叹不已。 匠作营内大家都在紧张地工作着,棚屋内锻铁的声音越来越响亮,让他们感到能量四溢。 “你们都是真正的铁匠啊。”李来亨感慨道。 林初阳也加入了一句,“这火器造得真是好,比以前那些手持飞镖的兵器要方便多了。” 张铁正则点头称赞道,“的确是军事技术的进步,让我们的部队更加强大。” 谭无名看着营区内工人们的忙碌,不禁产生出对老百姓们的感慨,“工匠们的付出为军队带来了不同的利器,而我们的任务则是保护老百姓的安全。只有我们和百姓团结起来,才能够共同将清军驱逐出关外。” 众人聚精会神地看着火器的制造过程,一时间忘乎所以,仿佛时间都在这里停滞。 直到太阳渐渐落山,营房里的烟火缭绕虚幻升腾,他们一行才走出匠作营。 走出营房,谭无名回头看了一眼,在工匠的亲自指导下,一盆盆火光灼热的火炉在灰烬中显得异常璀璨。 他思索着,今后的战火中,火器能否起到足够强大的作用,这需要匠作营的研发团队重点加强实用性和稳定性的研究。 然后谭无名和将领们意犹未尽地回到了潭州军中大营,准备接下来的临湘之战。 他们知道,只有在不断锤炼实力的道路上,才能让湘军越来越强大。 …… 第二日,谭无名带着一众将领前往水营,巡视战船的研发情况。 时值大航海时代,谭无名早已为湘军未来的发展所做准备。 高楚晴觉得在县城太过无聊,带着几个女兵向谭无名提出了跟随的请求,除了打发时间之外,她们更想为湘军尽一份力。谭无名拗不过她,只好带她一同前往。 谭无名带着一众将领来到了湘江码头,巡视着战船的研发情况,准备为湘军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家来到了湘江码头,这里已经停泊了一艘巨大的战船。何大橹领着水营精锐,早已在此等候。 这艘战船也是湘军水师研发出来的第一艘战船,被命名为“湘军一号”。 谭无名将乘坐“湘军一号”前往水营训练基地,那里不仅是战船的制作和研发基地,还是以后水营士兵的训练基地。 坐在船上,谭无名对何大橹问道,“湘军水师方面最近进展如何?” 何大橹语气凝重,“主公,目前水师一切运转正常。不过,如果您还想对湘军水师进行进一步的扩编,我们将会面临制作船只师傅不足的问题。现在我们只能每两个月制造一艘战船和一艘商船。” “你们总共制作了几艘战船?”谭无名紧皱眉头,有些不解。 何大橹恭敬回答:“现在共有五艘战船,十艘商船。我们还征用了一百多艘民用船只,能够满足运输和调遣的需求。” 听了这个消息,谭无名还是有些惊喜。 他知道,为了对付清军取得更大的胜利,战船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现在的制造能力补足不了大军需要,只能在计划和节奏上作出改变。 战船是大型的、耐用的木制船只,装备了火炮和弓箭手,一次可运送二百多名士兵,是军队护航和防御的利器。 而商船则是中型的木制船只,主要用于商业贸易,一次能坐三十四十多人。 至于民用船只,则是用于短距离乘行,只能坐十来人,是小型的木制船只。 谭无名心中明白,现在湘军制造的战船规模还比较小,无法与郑和下西洋时的宝船这样的上千人船只相比。 虽然现在对湘军水师的要求还没有达到最高水平,但是未来的胜利需要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