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跳。
更别说元宝吓得浑身冷汗都出来了,马车的速度并不慢,若是一不小心将人踩伤了可怎么办?
他低声对里头的苏辙道:“少爷,这该怎么办?”
他也看出苏辙不愿见这人。
苏辙无奈摇摇头,下了马车。
有道是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他知道他是躲不过王安石的,之所以不愿今日见他,是因自己今日喝了几杯酒,头脑并不算十分清醒。
他看着隔着几步的王安石,含笑道:“不知道王大人在这里等我可是有事?”
他虽与王安石并无什么来往,却也是认识他的:“若王大人有话要说,不如就去杏花楼边喝茶边说话吧。”
王安石点头道:“我也正有此意。”
如今天色不早,一向喧嚣热闹的杏花楼也恢复了静谧。
厢房内,更是安静的连掉下一根针都能听见。
苏辙看着对面的王安石,忍不住打量起这人来,从前他就听人说过王安石不大讲卫生。
如今他见着王安石身为朝廷命官,袖口已经磨破,胡子拉碴,却是浑然不在意的样子,只觉得旁人的话好像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
王安石率先开口:“……今日贸贸然拦下苏大人,的确是太过唐突了些,还请苏大人莫要见怪。”
他是二品京官,如今一开口就这样客气,着实将苏辙吓了一跳:"王大人客气了,您有什么话直说就是。"
要知道二司指的是盐铁、度支、户部,是全国最高财政机构,权力还是很大的。
往大了说,他手上的权力并不比欧阳修小上多少,可以看作分管财务的副宰相。
王安石将手中的册子递了过去:“还请苏大人看一看。”
苏辙低头一看,赫然见着上面写着《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几个大字。
果然还是躲不过去啊!
他略翻了几页,大概就看明白了,这封折子里结合王安石多年为官经验,提出北宋积弱积贫的现实,经济困窘、社会风气败坏、国防安全堪忧等等问题,到了最后,他更是主张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
他也是饱读诗书之人,知道王安石的想法是好的。
可想要推行新政,并不是简单之事,甚至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
自入京以来,王安石可谓四处碰壁。
虽说如今他身居高位,但不少人一听说他要变法,就借口连连。
他已经观望眼前这个年轻人有一阵,知道苏辙是个聪慧之人,如今更是开口道::“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至覆灭,我朝如今虽看似繁荣昌盛,却是危机重重,若一直这样下去,只怕也昌盛不了太久。”
“从前我就时常听人夸赞苏大人,知晓苏大人沉稳聪慧,不知苏大人可有信心与我一起进行改革变法?”
“若真的变法推行,受益的就是朝廷与不计其数的老百姓啊!”!
“定国兄说笑了!”苏辙命女使上了茶点,笑道:“我怎会不见你?”
“不过是略一想,我就猜到了定国兄今日登门肯定是有什么要紧事要与我说的。”
王巩给他一个“你真聪明”的眼神,道:“今日我找你的确是有事,不过是不是要紧事就要看你自己判断了。”
“虽说你并非张扬的性子,可昨日你成亲可谓出尽了风头。”
“我听说王安石王大人如今都在打听你了!”
王安石?
苏辙只觉得自从他来到汴京后,认识的大佬们比他在历史书上看到的都要多。
提起王安石,后世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王巩见他微微发怔,以为他也也震惊于这件事,便道:“你也别担心,这个王安石虽年少成名,但这些年官途却并不十分顺畅,前些年说什么主张‘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想的倒挺简单。”
“这等事却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更是难于上青天!”
“去年他被官家调回汴京,任为二司度支判官。”
“他回京之后除了上朝下朝,处理公事,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也不知道他到底又在计划什么。”
苏辙确实知道王安石估计在筹划变法一事。
他更知道历史上苏轼之所以落得凄惨的下场,与王安石变法有一定关系。
他微微皱眉:“若是我没有记错的话,昨日这位王大人也曾送了贺礼过来。”
今儿L一早,程氏就将礼册拿给他看了,毕竟这些人情来往以后都是苏辙的事儿L。
他今早上并未将这等事放在心上,以为这位赫赫有名的王大人只是随手之举,但如今看来,好像不是这样简单。
王巩笑了笑,道:“反正这位王大人和咱们寻常人的想法不大一样,你怕是不知道,从前他与司马光司马大人关系要好,就拉着司马大人与他统一战线。”
“后来因为这件事,两人是渐行渐远。”
说着,他就站起身:“你这新婚燕尔的,我也不便多打扰,就先走了。”
“多谢定国兄与我说这些。”苏辙站起身,送他出去。
折身回到书房后,他则是认真思考起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