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忙碌的就是过年的一切事宜。顾驰看了眼天空 ,阴沉又暗淡,灰蒙蒙的笼罩在头顶,看来快下雪了,冷冽的北风吹来,让人哆嗦个不停。
天寒地冻,没有其他去处,顾家人都围坐在灶房里烤火取暖,顾母和吴氏苗氏在做棉衣,二宝三宝还不会走路,在各自的父亲怀中,听着朗朗的读书声,安静的不说话。
果不其然,临近中午,晶莹的雪花簌簌落下,越来越大,不一会儿地上就积了一层雪,整个月水村白茫茫的一片。
顾父又添了跟柴禾,“幸亏三郎赶在这两天回来了,要是遇上大雪的话,那可就麻烦了,会被困在路上。这雪,没个一两天时间停不了。
顾驰点点头,“我也是担心下雪断了路,考完试就和他们一起回来了。”
当时岁考之后,郭策他们还想着在府城待几天,毕竟来一次不容易。顾驰看着天气不好,带着他们连夜买好东西,第二日一早就坐车回来。
如今看来,所幸他们没有耽误两天时间。沿途荒芜,没有几户人家,如果因着大雪被困在路上,又冷又饿,还没有去处,那可就危险了。
腊月二十三,顾家将养的两头猪卖掉,留下一部分自家过年吃,其余的都卖掉了,又得了近四两银子,加上其他杂七杂八的,有一两多,顾父在村学,每年还有个二两多银子,大郎二郎平时打着零工,一年到头也能挣五两银子左右,这么算下来,光今年一年,家里的收入十三两左右,就这还不算卖粮食的钱和三郎的奖银。
顾母妥帖的将银子放好,听说乡试一次花销更大,况且家里还多了几个读书人,来年大郎二郎不能去打零工,家里的收入势必要少一些,花钱可不能大手大脚。不过好在今年他们多了十亩地,等明年有了收成,这可是大头,还能卖不少银子。
今年来找顾驰写春联的人更多,都想沾沾秀才公的光,甚至还有些外村的,大老远跑来想要求一副对联。
顾驰一人自然忙不过来,所幸家里人识字的多,大宝和大丫可以帮忙写福字,顾父和两个兄长可以帮忙写对联。
收到顾家的春联,其他人也不好空手,虽然顾驰说了不要钱,但他们上门都会带些东西,积少成多,光村民带了的东西就不少。
看着堆积在桌面上的东西,吴氏有些发呆,几年前她看着这些东西,当时觉得自己的日子已经很好了。可到了如今,有没有别人送的东西,已经无所谓了,反正自家有钱,过年不缺什么。
真是日子好过了,前几年,她怎么也想不到一个病秧子的三郎如今成了秀才公,每月的奖银还这么多。怎么也想不到,只能在地里扒饭的他们,一年吃不上吃顿肉,如今鸡鸭鱼肉都不缺,手中还有这么多余钱。果然读书才能挣钱。
吴氏看了一眼自己男人,学的还挺认真,看上去像模像样的。
她倒是挺感激自己婆婆提出让大郎读书。三郎有出息不假,可等他日后娶妻生子,再分了家,自己沾不了什么光。二弟家还有大宝这个大孙子,读书也好,日后肯定也有出息。
算来算去,就他们大房最没出息,两个女儿即便识字,可也不能考取功名。三宝还不到一岁,指望他还有好多年。如今自己男人开始读书,如若真考取了功名,不求考上什么秀才举人,考个童生她就满足了。等老了,没力气了,还能依靠笔杆子挣些钱。
吴氏如今就一个儿子,指望他种地是不可能的,没多的劳动力,种地可不划算。现在她就盼着,自己男人能有出息。
过了年,又是回娘家的日子,除了顾二郎和苗氏回娘家,其余的人都跟着顾母去到了阳山村周家。
刚一进门,张氏和王氏迎上来,面上挂着笑容,格外热情,帮着拎过东西,“快进来快进来,大家都等着你们呢!”
顾母面上不显,心里和明镜似的,以往两个大嫂可没有如此热情。
顾母这次也不怕费钱,拿了不少好东西,老周氏和周老爹疼她,两个哥哥也没少给她送好东西,她这次特意赶在过年时多拿回来一些,这样子他们就没有拒绝的借口了。
周家三个姐姐也早已回来了 ,周三姐如今看着顾母和顾驰,再生不出什么比较的心,前几年自己还在得意,可没几年过去,三郎成了秀才,自己儿子刚刚考过童生,她不得不承认,小妹真是命好。
她赶紧凑过去,向顾母询问她教育孩子的方法,以前她看不起自己小妹,可如今才知道,小妹是个聪慧的,不聪明的人能生出三郎这么优秀的儿子吗?
“小妹,三郎是怎么读书的,你给我讲一讲!”
顾母开着玩笑,“他爷爷读书就好,他父亲也聪明,这是我们顾家人的遗传,学不来的。”
周三姐白了她一眼,“给我说正经的。” 自己男人因为不笨啊,肯定不必妹夫差。
“三郎不是写了嘛,娄县令还发给全县学子了,哦,对了,咱们不是一个县的,还剩余几份,到时候给你送过去。不过这可不是什么法宝,只是个参考,还是要靠自己学。”
顾母说完这话,招呼着所有孩子,“你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问你们表哥!”
张氏王氏自然也是有打算的 ,以往她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