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 苏良早早来到御史台,泡茶、研墨、且又读了一遍《武将死战论》。 然后大笔一挥,写上了文章名:《驳武将死战论》。 两个时辰后。 苏良面前的宣纸上,仍只有一个文章名。 苏良苦读十余年圣贤书,再加上后世的一些知识体系加持。 写这样一篇主旨明晰的文章并不难。 只需夸赞一番大宋将士。 虚抬其地位。 再将《武将死战论》的一些过激观点一一反驳,便可减少民间怨气。 但是,苏良觉得这样还不够。 他觉得他还可以多做一些。 《武将死战论》中,处处充满了对大宋士兵的鄙视。 这不仅仅是刘湜和钱明逸的傲慢,还有大宋的武将士兵们确实不争气。 大宋采取募兵制。 军人类型可分为禁军、厢军、乡军、藩兵。 真正有战斗力的,只有禁军。 其他的兵种,完全就是凑数打杂。 家庭贫苦可入伍,破产百姓可入伍,流民乞丐可入伍,盗贼造反者依然可被招安入伍…… 他们的工作内容,基本就是修建城堡、制作兵器、修路搭桥、运粮开荒等。 和当老百姓没什么区别。 除了少数胸怀大志但却无处施展的将领外,大多数将士入伍的目的都是为了吃粮。 什么保家卫国,什么建功立业,什么马革裹尸,什么战死沙场…… 他们连这些字都不一定认得。 在大宋,什么是好男儿? 能够金榜题名,跨马游街,赴琼林宴的那群人才是好男儿。 其余的,都是低人一等。 大宋的将士们地位低下,大多都是在混吃等死,毫无斗志。 想到这里,苏良顿时有了灵感。 别的他做不了。 但至少能给大宋的士兵们提提气,增加一下他们的责任担当与荣誉心。 以文人笔,唤醒武人刀。 苏良打好腹稿后,拿起一支狼毫笔,快速写了起来。 唰!唰!唰! 不到一个时辰。 一篇将近千字的《驳武将死战论》便写好了。 核心思想有两重。 其一,论述了何时应死战,何时应惜命。 “兵者,应忧国如家,为父母妻子、为寸寸山河,以死相搏,乃为好男儿。然为虚名而自亡,为战败而愧亡,为顶罪而不得不亡,实乃帅之错也。” “兵者,应不畏死,但须惜死。被俘后求生,若可救国,可护同胞,可卷土重来,自当忍辱负重,偷生回家,亦不失为大英豪。” …… 其二,论述了一名士兵的担当与责任。 “兵者,国之利器,民之壁垒。在太平世,应护每一寸土,守同族安稳;在乱世,应冲锋陷阵,显万夫不当之势,此为真英雄。” …… 苏良写完后,又通读了一遍。 顿觉甚是满意,心中甚至涌起一股征战沙场的豪气。 当即,他便将此文送去了禁中,交给赵祯御览。 赵祯看后大喜。 苏良不仅反驳了《武将死战论》的一些偏激观点,且还肯定了武将们的地位和担当。 并且这個尺度拿捏的极为精巧。 既不会让文人们觉得这有违大宋“崇文抑武”的国策。 也不会让将士们觉得此文都是虚浮之言。 苏良真正将他们的重要性呈于纸上。 读后让人不由得生出一股豪气。 武将士兵们若能通晓此意,定然能斗志昂扬,涌起几分报国之志。 …… 苏良不求士兵们看完此文,能够立即涌出一股拳拳爱宋之心。 只求能够让一些人做出些许改变。 这就能让大宋腐烂得慢一些了! 随即。 此文便送往进奏院抄写刊印。 进奏院来分发宣传,造成的效果自然要比民间小报宣扬出来的《武将死战论》强多了。 不到一日,汴京城便全民皆知。 …… 欧阳修府邸。 欧阳修拿着苏良的《驳武将死战论》,喃喃道:“此文若让我来写,恐难如苏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