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去吗? 不过,迟几年当官,和现在当官,似乎没有什么大碍。一来他府上不差钱,二来可以让孙儿好好锤炼一下,改掉满身恶习。 赵竑看了一眼宣缯,没有吭声。 名单上宣缯的子孙几人,都是循规蹈矩的读书人,宣府的家教不错,倒是不必他操心。 说到这些朝廷大员的底细,他还得感谢徐良周平。反贪司作用大大,都具有“谍报”的特务功能了。 特务! 也许,借着创办金陵讲武堂的机会,可以建立情报部门这样的组织,向敌国渗透,为将来的战事服务。 心思回到名册上,赵竑继续翻了下去,看到一个名字,不由得一怔。 “这个史育之,史归之是什么人?” 他记得史弥远的次子叫史宅之。史育之,史归之,不会就是史弥远的儿子吧? “回陛下,史育之,史归之都是史弥远的从侄,但都是秉性纯良之人,所以臣等才把他们列入了勋贵之类。” 真德秀接过了话题。 事实上,四明史氏名门望族,枝繁叶茂,勋贵子弟多如牛毛,他们只列了两位,已经是再三斟酌的结果了。 史弥远胞弟史弥坚,原福建路转运使,不过已经致仕回乡; 史弥远从侄史岩之,吏部郎中; 史弥远从侄史尧之,礼部郎中; 史弥远从侄史嵩之,京西、湖北路制置司干办公事; 史弥远从兄史弥忠,举福建盐茶事; ………… 满朝朱紫贵,尽是四明人。 “既然几位卿家认为这二人不错,就让他们直接去金陵大学堂,好好改造吧。” 四位肱骨大臣一起推荐,赵竑没有反对的理由,他也有这样的自信。 走马观花,又翻到一页,赵竑眼睛又是一亮。 “贾似道、贾贯道,这是贾涉的两个儿子吗?” 贾似道,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蟋蟀宰相”,他的底细,赵竑基本上打听的清清楚楚。 “回陛下,正是!贾涉长子贾贯道是太学上舍生,次子贾似道年方十二岁,比较顽劣。” “贾涉还有一个女儿,年方十五六岁,是个不可多得的美人。” 赵竑接着真德秀的话,得意洋洋地说道。 真德秀几人都是一愣,几人面面相觑,讪讪而笑。 皇帝怎么忽然提起了贾涉的女儿,而且一脸的猥琐? 莫非是……“朕有疾”? “让贾贯道、贾似道兄弟都去金陵大学堂。那个贾似道年幼,就让他在金陵大学堂呆满三年,然后去金陵讲武堂或大宋水师学堂深造。至于贾贯道,让他在金陵大学堂先学习一年,考核之后,若是不错,可以考虑到地方上为官。” 赵竑反应过来,赶紧继续说道。 朕有疾,朕好色。这些话,可不能自己说出来。 “陛下,勋贵子弟,有纨绔膏粱,也有满腹经纶,亦有雄心勃勃者。陛下不必过于悲观。” 看赵竑眉头紧锁,真德秀还以为赵竑对临安城勋贵子弟的良莠不齐担心,开口劝了起来。 赵竑点点头,思索了一下说道。 “六百人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200人。下等200人,也就是喜欢舞枪弄棒者,这200人去金陵讲武堂,中等两百人先去考金陵讲武堂,考不过的去金陵大学堂。上等200人,潜心研读,参加明年的科举。” 金陵讲武堂为权贵子弟设200人名额,这是早已定下的朝策。只要到了讲武堂,再经过边塞生涯,成材者比不成材应该多得多。 200人,薛极等人都是心头一宽。 600人的推荐名单,200人科举取士,200人去金陵讲武堂,200人去金陵大学堂。皇帝此举,算是妥善。自己回去,也对那些勋贵人家有些交代。 200名权贵子弟,200名军中军官,800名大宋民间子弟,人数应该差不多。 真德秀察言观色,他看赵竑眉头紧锁,眼珠一转。 “陛下,有教无类,童子羞于霸功;见德思齐,狂夫成于圣业。通过教育来培养贤才,怎么说,也比科举取士来的更加利国利民。” 有教无类! 真德秀的话,让赵竑微微点了点头。 科举取士,官员多没有从政经验,夸夸其谈,加上官员人数少,从而导致胥吏弄权,吏治腐败。 从来皇权不下乡,增加乡镇一级的行政单位,纳入国家行政体系,既可以解决“冗官”,也可以让基层吏治的腐败问题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