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的尴尬。 孔儒表面上是在说怀念故国,实际上却是在暗搓搓的指责商国奴役奄国。 并且,孔儒的最后一句话却是威胁意味浓厚。 仿佛是在告诉子贡,如果我真的回到奄国,那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反抗商国的奴役。 子贡闻言之后却是摇头说道:“大商以法治国,大周以礼之国,秦国似乎也是以法治国,三国之中,秦国与商国最为相似。 先生能够在秦国出仕,又何故憎恶我商国之法呢?” 孔儒也同样摇头说道:“秦国以法立国,但是却讲究一个上下一体,王侯犯法与庶民同罪。 惩私斗,禁奴隶等等,这些都是为了维护秦国的百姓设立的国法。 这是仁者之法,虽不似礼乐那般导人向善,却也是因时制宜,恰恰是和现如今的秦国。 而商国治炮烙,设酷刑,禁止买卖奴隶,却不禁贵族私下交易。 刑不上王侯,法不示众。则官吏用法不明,致使冤假错案无数,百姓民不聊生。 这是暴政之法,又如何能够与仁德之法相提并论?” 子贡闻言之后皱眉,对于这个新奇的理论颇为好奇。 随后他便开始一一询问,随即从孔儒这里得到了不少关于秦法的事情。 法家也是秦国的重要流派之一,在咸阳学工之中同样设有分院。 当朝亚卿黄巨鹿也经常前来讲学,收下了不少的法家弟子。 孔儒原本是本着批判的心思前来听讲,然而在听了黄巨鹿讲法之后,他却是觉得很有道理。 上古之时,人族一心求存,与豺狼虎豹搏斗,与自然灾害抗争,所以团结一心,不需要有人治理,便能够安居乐业。 三皇五帝之时,人类数量众多,再加上群居而生。 没有了外部威胁之后,每个人便都生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来治理,于是统治者推出了“德”。 禅让,便可以理解为有“德”者居之。 而到了夏商周时期,人们发现有德的人不一定有才,所以人们虽然尊重有德之士,却并不会信奉他,“德”也就渐渐失去了效用。 商推出了法,用酷法来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 周公旦推出了礼,用理来划分人的等级,然后规定每一个等级的人可以做什么样的事情。 其根本目的并非是单纯的维护统治,同样也有使各阶层各行其道的目的。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