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院子收拾好,他们就搬了进去。 刘福连夜把之前买的粮食给送过去。 这个家里面什么都没有,没有锅碗瓢盆,白术他们也没有棉被和衣服,他们就花钱和布票把刘福给他们送的棉被给买过来了。 刘婶子还挺不好意思的,她那几床被子都不知道盖多少年了,早就旧了,他们还花钱买。 李佑他们倒是没想那么多,他从京城出来的时候,他儿子儿媳给他塞了一些钱和票,等他安定下来,还会给他寄一些。 这些东西都是他们日常用的,花钱不一定能买到布和棉花,还要花时间做,那还不如买这些用过的。 至于做饭,现在锅难买,一时半会儿买不着,就只能先用瓦罐了。 反着他们这几个大老爷们也不会做饭,也就能煮个粥啥的,瓦罐也够用了。 等他们这边的生活走上正轨,小草和小花也成为了他们的常客。 李佑他们教小草功课,小花没事会帮着他们缝缝补补啥的,也算是各取所需了。 姜牧和姜尚也经常放假的时候过来玩。 接下来的日子,李佑他们渐渐适应在农村的生活,每天出去上山捡柴火,做饭,再到收拾屋子都是亲力亲为。 村儿里人都为自己的生活奔波忙碌,也很少有人关注他们。 李佑他们安稳下来,托姜牧给他们家里人寄了封信报平安。 时光如流水一般飞逝,转眼间就到了六七年。 这两年刘福终于把钱攒够了,在六七年开春儿买了一头牛回来,这耕地啥的轻松不少不说,以后大家进县城也方便了不少,养个牛车还能赚一些外快。 大牛已经毕业了,姜大爷托关系给大牛在钢铁厂里找了一个实习工的位置,一个月九块钱。 大牛留五块钱吃饭、零花,剩下的四块钱就寄给家里边儿。 二牛考试成绩也不错,姜大娘本来想让他跟姜尚一起上县城里念初中。 但是二牛不喜欢读书,姜大爷最近手上也没啥门路,就让他先搁村里种地,等看以后能不能给他找到一个工作。.. 孙二狗考试成绩不好,也在家里头种地呢。 姜牧今年也上高中了,姜尚今年也是初二的学生了,跟他哥一个学校。 等他们两个全都上县城上学了了,顾英华才发现,光靠她这一年挣的粮食还真不够他们三个人吃的,要不是她有个空间,还真不供不起他们两个上学。 姜尚在家里吃饭的时候,顾英华没觉得有什么,结果这姜尚一出去上学,和姜牧一回来就得拿出去二三十斤粮食,那粮食是哗哗的就见底了。 不过他们两个现在出去了,顾英华的自由了,也不用每天做饭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空间里的牛排呀,意大利面呐,螺蛳粉还有肥汁米线什么的,数量都疯狂的减少。 就这么吃了一个月,顾英华就感觉自己的衣服明显的紧了。 她吓了一跳,这段日子实在是太悠闲了一些,吃的也好,学校教书的工作也十分的简单,不用她太过操心,结果这肉就蹭蹭蹭的涨上来了。 她不敢再那么放纵了,每天自己做一些减脂餐,晚上再蹦跶半个小时,等春种秋收的时候,还特意下地多干了一些活儿,等衣服能穿上了,她才安心。 “顾老师!”顾英华这个家里喂鸡,李志奇就跑了进来,“这是我爷爷要寄给我爹的信,明天就麻烦老师啦!这是寄信的钱。” 李志奇说着,就把手里的信和钱全都递给了顾英华。 李志奇来到这里的第二年,就被李佑送到了他们村的学校上学。 顾英华心里也疑惑过,这李佑是京城大学的教授,社会地位不低,他的儿子儿媳在京城里过的挺好,时不时地给他寄东西。 他完全没有必要在他被下放,知道自己要吃苦的情况下,还要把孙子带到身边。 顾英华也问过李志奇,李志奇只说是他爸让他跟来照顾他爷爷的。 顾英华知道这是他爸哄小孩儿说的话,他当时不过六七岁的孩子,怎么照顾他爷爷。 顾英华跟李佑也不熟,就没有多问。 顾英华把信和钱接过来,“那我明天上县城的时候先给你寄过去。” 整个村里就顾英华经常上县城里,李佑就经常拖顾英华帮他寄信。 他确实教给了姜牧和姜尚不少东西,顾英华也就没拒绝,正好明天还要进城给姜牧和姜尚他们两个送东西,寄一封信也是顺手的事儿。 顾英华第二天装上东西,收拾收拾坐牛车去县城里。 “你这又去县城里啊?”赶车的孙屠户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