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楚国对于巴蜀之地完全没有觊觎之心,黄歇也不敢这么昧着良心说话。 因为当今七国之中,首先对巴蜀之地采取军事行动的正是楚国。 远在春秋时期,楚国就从巴国手里夺取了汉中郡以及周围的大片领土。 不过因为巴蜀之地当时比较混乱,有充、苴、巴、蜀四国互相交锋,再加上楚国本身松散的封君制度使得它难以凝聚起全国之力,所以仅仅只是浅尝辄止,没有采取更进一步行动。 谁知道秦国竟然能下得了如此决心,趁着巴蜀四国混战的时候,不惜闯过剑阁天险出兵,一举灭蜀,而后乘胜追击将充、苴、巴等国相继扫灭,还得寸进尺般从楚国手里夺回了那部分曾经属于巴国的土地。 这也就罢了,毕竟彼时的巴蜀乃是蛮荒戎狄之地,也就同样经常被中原各国鄙视为蛮夷的楚国和秦国看得上。 楚国虽然有些恼火,但当时也没觉得自己损失了多大的利益,只是对秦国将兵锋延伸到自己眼皮子底下有些不满罢了。 但是万万没想到,秦国竟然出了李冰这么一个水利专家。 战国时期最有名的水利专家应该是郑国,因为他的身上除了水利专家的头衔之外,还有一条着名的“疲秦之计”。 那条耗时十多年才修建完成郑国渠也的的确确将关中平原变成了千里沃野,让秦国从此再无后勤压力,真正从国力上碾压了六国。 但是在郑国渠修起来之前,秦国就已经很强大了,那个时候关中尚未成就沃野,他们的粮食是从哪里来的呢? 答桉正是巴蜀! 但并不是最开始那个被戎狄统治的那个巴蜀,而是经过李冰改造之后,有着天府之国美誉的巴蜀! 李冰任蜀郡郡守时期,主持建造了一座堪称伟大的水利灌既工程——都江堰。 正是这个东西彻底解决了蜀地的水患,让成都平原有了富庶起来的基础,也为秦国的屡次对外征伐拉满了后勤供给。 这个时候楚国人才终于反应过来,他们当时究竟错过了什么! 可以说是肠子都悔青了。 但时移世易,七八十年前的楚国并不怕秦国。但是这几十年来,楚国原地踏步,秦国却一直在腾云驾雾,彼此之间已经强弱易形了。 纵使楚国君臣再怎么不甘心却也明白,单凭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将巴蜀夺回来的。 但这毕竟是他们心头的痛点,所以这一次楚国出兵的方向就是汉中郡,目的昭然若揭。 而信陵君在心里写得也很清楚,承诺会在河西之地尽全力牵制住秦军,让楚国没有后顾之忧。还派出了手下最出彩的年轻将星过来助楚国一臂之力。 可以说已经给出了最有诚意的支持,让黄歇颇为心动。 作为名满天下的春申君,已经执掌楚国政权二十多年的他,眼光见识都母庸置疑。 巴蜀之地对秦国的作用有多重要他看在眼里,哪怕只是为了堵住秦国从水道直接伐楚的途径,他也想要把巴蜀之地给夺回来! 多次合纵伐秦,他已经看够了秦国仗着函谷天险立于不败之地那得意洋洋的情形。 如果剑门关天险掌握在楚国手里,那么楚国未来也可以像如今的秦国一样,随便出关去浪,实在不行了就缩回来退守天险,看着对方在关外气急败坏又无可奈何的样子。 这种日子想想都觉得痛快! 放下信件,黄歇眯着眼睛看向卫庄:“信陵君说要卫庄将军及所属精锐也会暂时并入楚军之中,不知将军麾下人马几何啊?” “一千亲兵。” 这是卫庄亲自带了一整年训练出来的精锐部曲,人数虽然少,但却个个都是真正的精兵。 这次信陵君也真是下了血本了。 黄歇闻言,满意地点了点头。他倒是不怎么在乎这一千人的战斗力。楚国虽然因为根深蒂固的制度原因让中央很难做到令行禁止,但此时负责与秦国作战的是楚国之中最大的军功封君家族项氏,战斗力方面他并不担心。 不过卫庄既然带过来这么多亲兵,显然是真的打算跟楚军共进退,而不是随时准备抽身离开,这让他对于信陵君的承诺又多信了一分。 黄歇也能看得出来,信陵君此举是为了找楚国帮忙分担压力。但他其实也在赌,面对两条战线的重压,秦国到底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因为黄歇自信,比起楚国来说,河西之地的魏赵韩燕联军明显破绽更多更大。如果是他的话,肯定会选择先朝弱的那一方动手。 借着这个机会,楚国能捞多少是多少,等信陵君那边撑不住了,他们再改变策略也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