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粮食在慕容九京城的粮仓处卸下,柴掌柜故意没有遮掩,让所有人都看到车上是何物。 在场百姓欣喜若狂,凌王妃的粮铺没涨过价格,这些粮食,最终还是卖给他们的。 京城终于不用担心粮荒了! 不过慕容九却只让柴掌柜卸下一部分,另外一多半,都以凌王府的名义捐给朝廷。 皇上闻言大喜,夸赞了凌王府一番,就立刻派官员前往最闹饥荒的几处赈灾派粮。 派的正是大公无私的大理寺卿司空复,对此,慕容九也十分满意,不怕有官员中饱私囊。 要知道,海外来的这两艘商船已是现今海上最大的商船,可承重十万斤之巨。 加起来就是二十万斤的粮食,不过看似很多,实则真发放下去,也仅仅只能让受灾严重的很少一部分人不饿死,想吃饱却是天方夜谭了。 海外来的粮食,并非都是稻米小麦,还有许多本土没有的番薯、洋芋、南番等农作物,慕容九特地令人留了种在大燕境内培育,听说番薯洋芋的产量高,也很挡饱,将来再有饥荒,也不至于像今年这般。 正是有番薯这些,所以二十万斤的粮食也不算多。 好在柴掌柜已经与那些海商谈妥,如今正有十几艘商船从海上各地收购粮食,运往大燕。 慕容九故意让柴掌柜将话放了出去。 第二日的早朝,不少朝臣就在议论此事。 挑起话题的,自然是凌王党,也就是苏楷之父,武安侯苏守之。 君御炎有夺嫡之心后,早已暗中拉拢了不少朝中大臣,只不过都是暗地里的,明面上的,就只有武安侯以及其他几个平时不起眼的文臣。 “凌王妃虽只是妇人,却胸怀天下,听闻她将赚的银子全换了粮食,只为让边关将士和受灾百姓不受饥饿之苦,真是大善也!再来十数商船的粮食捐给朝廷,就足够百姓和边关将士过冬所需了!” 皇上因为解了燃煤之极,得到了好名声,心情不错,闻言点头道: “苏爱卿说得不错,朕确实没想到,凌王妃一介女流,竟有如此魄力,而且眼界长远,为朕分忧。” 二皇子党的一个年迈老官立刻就开口道:“陛下,虽然凌王妃此为善举,然士农工商,商为下品,凌王妃乃是皇室宗妇,却行商人之举大力敛财,实在有失体统啊!” 像他这样迂腐的官员还不少。 不论是二皇子党还是三皇子党,自是不希望凌王府名声渐好,而且如今大多数人都知道凌王妃手底下有个柴掌柜,敛财能力一流。 两方势力不是没挖过,但柴掌柜对凌王妃忠心无比,又有王府高手保护,倒不好动手。 正好今日能借着这个由头,在皇上面前参凌王妃一本。 然而皇上却觉得慕容九经商是好事,商人名声不好,属于下九流,就连累凌王府也沾上铜臭味,君御炎就更不可能继承大统,就算散粮济灾,那也是朝廷派的人,况且慕容九确实解了他的难题。 皇上便道: “商人虽属下品,却实实在在救了诸多百姓,令边关将士不用忍受饥饿,朕若是斥责凌王妃,才是寒了天下百姓的心。” 在场的大臣都不是草包,只听皇上第一句话,就听出皇上的意图,皇上贬低了商人的身份,将来凌王妃行商一事,就是凌王府的污点之一。 可见皇上确实不喜大皇子。 对此,慕容九不甚在意。 她行商不仅是为了钱财,也是为了很多事情能更方便。 瞧,茶岭县的铁矿山,就因为办了个瓷器作坊,将开采铁矿遮掩得严严实实。 而且她还能以运送军粮的借口,将制造好的火雷送往边关,若没有她的商队,行事时岂能有这般方便? 再说了,若是没钱,她如何能从海外购买大量粮食,帮大燕渡过饥荒? 大燕受灾的百姓吃了她买的粮食,就是受了她的情,就算有部分迂腐老旧的人觉得她行商是下品,但相信更多的人都感激她救活了无数百姓。 她也是为了行善积德。 慧觉大师的话她铭记于心。 重来一世,她可以救活很多人,改变很多人的命运。 她行善积德,只为君御炎、父兄还有她的子女能有好的结局。 二皇子受重伤一事,也很快传回了京城。 只不过二皇子惯会造势,还没回京,其手底下的人就在京城散播二皇子如何英勇、匈奴秘密武器如何可怕之类的言论。 虽然人心惶惶,但二皇子党的目的达到了,没人骂二皇子贪生怕死,只以为他英勇上阵杀敌,身为皇子却与普通将士一样上前拼杀,都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