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接纳灾民们的告示,很快在村里传开了,搞得人心惶惶的。
有人害怕那些灾民们吃不饱,又来偷东西,二婶一家怨气很大,毕竟二叔现在身上的疤痕,还没有消失呢,时时刻刻都在提醒他们,那些外乡人之前究竟做过些什么。
还有些人觉得不公平,他们苦了那么久,方才让村里的日子稍微好过了一点,外地人什么都没做,凭什么来摘桃子啊?
也有人听多了传闻,害怕灾民们偷自家小孩吃,赶忙把孩子藏好了,让他们不要在村子里继续乱跑。
当然了,现在最头疼的是里正。
县令把几十个村子的里正都叫了去,苦口婆心地说了老半天,说是灾民们继续北上,就会去到湖州城,甚至跑去皇城。若是惹怒了皇帝,那大家都没有好果子吃。
所以知府大人下令各县要把灾民们都安置好,缓解下州府的压力。
还给他们说,灾民们其实也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前些年年景不好,怪得了谁呢?还说了,给各村再划拨一些地。
里正们虽然在村里挺有威望的,但毕竟没有读过书,县令又给棒槌又给甜枣,一会儿施威一会儿讲理,把他们听得一愣一愣的,不知道如何反驳,只得一一应下。
回到村里,才知道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吧?咱村要安置300个灾民。”
“以后啊,咱们要和这些灾民好好相处!”
里正把村民们叫到大槐树下,话还没有说完,就迎来了阵阵反对声。
“爱哪去哪去,别来咱们村子就行!”
“对,自己撂下老家的地跑了,跑到咱们这里来抢地盘了,算什么事儿啊?”
“是啊,好吃懒做,怪得了谁?”
这莲花村,原本该叫苏家村的,几乎所有村民都姓苏,后来渐渐地来了一些外姓人,姓赵的,姓杨的,姓周的,一百多年下来,苏姓人口占比越来越少,到了现在约莫只剩下一半了。
但和其他姓氏比起来,也不算少了,所以村里的大事小情,苏家人的话语权很重。
今儿个又要来一批外地人,冲淡苏家人的话语权,自然是有人不乐意的。
但也有外姓人表达了完全不同的看法。
“大家不要这样嘛,要是年景好的话,谁愿意背井离乡讨生活呢?还不是活不下去了?”周郎中说道。
郎中和教书先生,在庄稼人心中的地位是完全不一样的,他这话一出,人群安静了不少。
“对啊,要不是青姑娘聪慧,咱村的人,说不定也要去逃荒呢。”
“青姑娘被菩萨开了智,菩萨大慈大悲,怎会不救外乡人呢?”
苏青婉原本是带着疾风出来散步的,就是来凑个数看个热闹而已,没有想到突然被CUE了。
村民们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了她身上。
“青姑娘,你怎么想的,说一句呗?”里正爷爷满怀期待地看着她。
“这……”
“那我说了吧,大家都知道这是官府摊派的任务,咱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没招啊。”
“在这里置气,一点儿用也没有啊对不对,咱还不如思考下,那些人来了以后,该如何让他们和我们好好相处。咱都是好好过日子的人,谁也不想生事端对不对?”
“所以啊,我有个想法,咱各家的当家人聚在一起,一起制定个村民公约,官爷们送人来的时候,就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们,遵守公约,就能好好地在咱村生活下去,不遵守公约,就立马滚出去。”
村民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觉得苏青婉说的有道理。
五天之后,里正让秦昭帮忙拟了一份公约,宣读给了大家。
除了常见的不能盗窃、不能斗殴、不能抢人财物等,还有一些特别的。
不能溺毙女婴,否则视为杀人。
不能暴力伤害家人,否则要被村里独居老人挑1个月水。
这是苏青婉提出来的,作为给村里带来福气的“仙姑”,她说的话,大家都愿意听,偶尔有几个男人有意见,但很快被赞同之声给淹没了。
10日之后,官爷带着一队灾民来到了莲花村,当着官爷的面,里正宣读了公约。
“都挺清楚了吗?要是想好好在这里生活下去,就听人家里正的,这些都得遵守,忘了就去问!”
“别到时候坏了规矩被赶出来了,方才喊冤枉!”
灾民们频频点头,尽管是在县城,他们也听说过这小小的莲花村里出现了一位仙姑,既有灵丹妙药,还有量产很高的粮食,能够让大家都吃饱肚子,不再忍受饥饿。
要是能在村子里一直住下去,该多好啊。
灾民一共有54户,其中17户为独户,官府给划了两亩地,其余的,则按照各家的人头数量,划了5到20亩不等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