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们全家的大恩人啊,如今我大儿子和小儿子都在河道上做工,挣了钱就能换粮食吃,再也不用挨饿了。” 说罢,他激动的又要跪地磕头。 宋苒急忙将人拦下。 很快,宋苒和穆行疏来村子的事就传开了。 村子里的百姓把田老汉家围的水泄不通,就是为了一睹宋苒和穆行疏的风采。 另外,有人拿来了家中仅有的两枚鸡蛋,有人拿来新采的野菜,有人拿来好不容易摘回来的野果……大家把自认为能拿得出手的东西,都给带来了,就是想留宋苒和穆行疏在村子里吃一顿饭。 盛情难却,二人不想驳了大家的好意,便接受了这份心意。 一群妇女在田老汉家忙活起来,开始烧火做饭。 穆行疏不摆架子,主动和男人们攀谈起来,了解他们的生活所需,以及对以工代赈政策的看法。 宋苒则与小媳妇们东拉西扯,气氛十分融洽。 二人都感受到村中百姓的热情和淳朴,此外,宋苒还注意到,大家穿着的衣服都很破旧,已经不是补丁摞补丁的问题,而是衣服的料子已经糟了,一扯就能碎开的感觉。 女人们干活时动作都不敢太大,否则一个不小心,衣服裂开了,就要走光。 而村里的孩子们,大一点的还有裤子可穿,小一些的孩子只有上衣,勉强盖住屁股遮羞,腿则是光着的。 这个村子里的人也太可怜了,他们应该很久都没做过衣服了吧。 想到这,宋苒把话题扯到布料的价格上。 这一聊才得知,安州的布料贵的离谱,买一尺粗布的价格,就够一家老小半月的吃喝。 “雪灾没发生之前,这布料卖的就贵,后来遭了灾,料子又涨了,我们普通百姓根本买不起。”一位大娘对宋苒道,“我那小孙子,如今已经快十岁了,却还光着屁股呢,若不是买不起布做新衣服,谁舍得让孩子糟羞啊。” 宋苒动容:“为何安州的布料卖的这么贵?其他地方的价格好像并没那么高啊。” 大娘叹气:“还不都是因为那鹿家!如今全安州的布庄都是鹿家的,他们想定什么价格,就卖什么价格,咱们只能受着。”